江苏教育学院编 说明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中学语文教师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本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应用理论学科。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自考学员专业教学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以促进教学素质的提高。本课程与专科段所学的教材教法课程既有一定的衔接,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延伸和提高。
本课程的考核目标、考试内容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上述目的。考试的能级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以理解为主。在“理解”层面分三种要求:A、综述;B、简要阐释、分析;C、把握要点。学员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根据考纲要求,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
鉴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颁布,为贯彻新课程标准,推进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将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凡涉及教学大纲的内容均以新课程标准为据。为方便学员学习、本考纲后附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绪论 1、语文教育学的学科演进过程(C) 2、建立语文教育学的主要依据(B) 3、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B) 4、语文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识记) 5、语文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B) 6、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运用)(B)
第一章 语文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语文教育的产生和演示 1、语文教育的涵义(识记) 2、我国古代教育的“六艺”(识记) 3、西方古代教育的“七艺”(识记) 4、我国封建社会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C) 第二节 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 1、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B) 2、本世纪语文教育变革与社会变化的关系(A) (1)四次重大变革的发生时间(识记) (2)四次重大变革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B) (3)“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的涵义(B) (4)语文学科实质(识记) 第三节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1、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A) 2、人生发展各阶段的语文教育(C) 第四节 语文教育与现代化进程 1、语文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A) 第二章 语文教育系统 第一节 语文教育系统概述 1、语文教育系统观的要点(B) 2、语文教育系统的一般特点(B) 第二节 语言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1、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家庭语文教育(B) (2)社会语文教育(B) (3)学校语文教育(B) 第三节 语文学科教育系统 1、语文学科教育的要素和最基本要素(识记) 2、语文学科教育的过程系统(识记) 3、语文学科教育的状态系统(识记) 第三章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第一节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概述 1、教育“目的”与“目标”概念区别(B) 2、语文学科教育目标(识记) 3、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特征(B) 4、教育目标“实施可行性”的涵义(B) 5、确立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B) 6、现代社会大语文的具体内容(识记) 第二节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 1、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要素与结构 (1)语文材料要素与知识结构(B) (2)语文能力要素与智力结构(B) (3)语文人格要素与整体结构(B)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1)教育目标的三大领域(识记) (2)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识记)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的层次(B) (4)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目标的层次(B) (5)情感目标的五个层次(B) 3、“三线合一”语文教育目标的立体序列的涵义及序级(B) 4、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建立的中学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B) 第三节 现行中学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该节内容以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并与1992年大纲、2000年大纲进行比较。 第四章 语文学科课程 第一节 语文学科课程概述 1、语文学科课程的涵义(识记) 2、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识记) 3、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B) 4、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B) 5、我国第一套正式语文课程标准颁行时间和起草者(识记) 6、建国后所颁行的五套八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大纲)(识记) 第二节 现行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 1、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B)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内容体系(附录、A) 3、形成语文学科课程地方和学校管理形态的主要原因(B) 第三节 台湾、香港的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1、台湾省中小学语文课程名称(识记) 2、台湾省课程标准规定的“五育”目标(识记) 3、台湾省中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特色以及国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C) 4、香港地区中文教育发展的四个时期(识记) 5、香港地区目前实施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的主要特点(C) 第四节 语文学科课程的发展趋势 1、当前世界性课程改革的总趋势(B) 2、语文课程如何与未来发展相适应(A) 第五章 语文学科教材 第一节 语文学科教材概述 1、广义的与狭义的语文教材(识记) 2、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四个系统 (1)课文系统的功能与选文标准(B) (2)助读系统的内容及其功能(B) (3)作业系统的内容及其功能(B) (4)知识系统的内容与教学原则(B) 3、语文教材的功能(B) 4、分编型语文教材的优点及其不足(A) 5、综合型语文教材的优点及其不足(A) 6、正确使用语文教材的态度和方法(B)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嬗变 1、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类别、代表性书目、内容及其影响 (1)经学教材(“四书”、“五经”)(识记) (2)蒙学教材(“三、百、千”)(识记) (3)文选教材(《文选》、《古文观止》)(识记) 2、近现代中学语文教材 (1)《国文百八课》的编者及其特色(8) (2)新式语义教材的主要特点(B) 第三节 台湾、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 1、台湾省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原则及存在问题(C) 2、香港地区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色及其局限(C)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1、比较完善的语文教材须综合考虑的因素(C) 2、语文教材编写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B) 第六章 语文教学过程和原则 第一节 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1、“教学”的含义(识记) 2、中学语文教学过程(识记) 3、教学的过程最优化及其实施步骤(A) 4、赫尔巴物学派的五段教学过程(识记) 5、杜威的教学过程模式(识记) 6、黎锦熙的三段教程(识记) 7、叶圣陶、朱自清的精读教程和略读教程(识记) 8、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识记) 9、单元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类型(B) 10、课题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B)(运用) 11、课时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一般阶段(B)(运用)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课型 1、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及一般教学过程(B)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1、语文教学原则(识记) 2、语言教学原则与一般教学原则的联系和区别(C) 3、文道统一原则的理论依据(B) 4、听说读写互相促进原则的理论依据(B) 5、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的理论依据(B) 6、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的理论依据及贯彻要点(B) 第七章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第一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地位(B) 2、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作用(B) 第二节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 1、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C) 第三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和方法 1、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六字要求及其内涵(B) 第八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阅读教学的地位(B) 2、成功的阅读教学的作用(B) 第二节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认读能力的培养 (1)字的认读一般方法(C) (2)词语教学主要方式(C) (3)句的认读主要方法(C) (4)段的认读注意点(C) 2、理解能力训练要点(C) 3、培养评价鉴赏能力的相关条件(B) 4、朗读的基本要求(B) 5、默读的基本要求(B) 6、精读的基本要求(B) 7、略读能力的训练要求(B) 第三节 各类课文的阅读教学 1、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C) 2、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C) 3、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C) 4、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B) 5、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及内容(B) 第九章 作文教学 第一节 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作文教学的地位(C) 2、作文教学的作用(B)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一般程序 1、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整体训练程序和单篇训练程序(识记) 2、国际上通行的作文教学程序(识记) 3、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运用)(B) 4、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C) 5、作文批改的要求(运用)(B) 6、作文讲评的要求和方式(运用)(C) 第三节 作文指导的方式、方法 1、记叙文写作指导的要点(B) 2、说明文写作指导的要点(C) 3、议论文写作指导的要点(B) 4、应用文写作指导的要点(C) 5、多种作文练习方式的指导(C) 第四节 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1、培养审题能力的要点与方法(B) 2、培养立意能力的要点(C) 3、培养选材能力的要点(C) 4、培养课篇布局能力的要点(C) 5、培养修改文章能力的要点(C) 第十章 听话教学 第一节 听话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听话心理过程的五个环节(B) 第二节 中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 1、中学生听话能力的构成(B) 2、中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B) 第三节 听话教学的方式、方法 1、听话教学准备阶段的指导工作(C) 2、听话教学实施阶段的指导工作(C) 3、听话教学检验阶段的指导工作(C) 4、听话训练的主要方式(C) 第十一章 说话教学 第一节 说话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说话教学的地位(C) 2、说话教学的作用(B) 第二节 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1、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构成(B) 2、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A) 第三节 说话教学的方式、方法 1、阅读教学中训练说话的方式(C) 2、作文教学中训练说话的方式(C) 3、课外活动中训练说话的方式(C) 第十二章 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第一节 语文教育中智力开发的意义 1、语文教育中智力开发的含义(识记) 2、语文教育与人类智力发展的关系(B) 3、语文教育在智力开发顺的地位与作用(B) 第二节 语文学科教育中智力开发的主要因素 1、语文知识、技能与智力发展的关系(B) 2、语文能力的思维品质(A) 3、语文学习元认知(B) 4、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内涵(B) 5、语文学习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A) 6、语文学科教育中智力开发的途径(运用) (1)怎样开发观察力(B) (2)怎样开发记忆力(C) (3)怎样开发思维力(B) (4)怎样开发想象力(C) (5)怎样组织维持注意力(B) 第十三章 语文学科德育 第一节 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 1、语文学科德育的内涵(识记) 2、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实施德育(A) 第二节 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 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B) 1、爱国主义的教育(C) 2、坚强意志的教育(C) 3、勤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C) 4、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C) 5、友谊情怀的教育(C) 第三节 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途径(B) 2、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方法(C) 第十四章 语文学科美育 第一节 语文学科美育的特点 1、语文学科美育(识记) 第二节 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 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B) 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C) 2、培养审美想象力(C) 3、培养直觉思维能力(C) 4、培养美好的情操(C) 5、全面发展具性(C) 第三节 语文学科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美育(C) 2、开拓视野、积累审美经验(C) 3、传授授步的美学理论知识(C) 第十五章 课外语文教育 第一节 课外语文教育概述 1、课外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C) 第二节 课外语文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语文教育有哪几个方面(B) 第三节 家庭及社会语文教育 1、家庭语文教育的形式(C) 2、社会语文教育的形式(C) 第四节 课外语文教育的组织和指导 1、课外语文教育的指导原则(B) 第十六章 语文教育方法 第一节 语文教育方法概述 1、语文教育方法的涵义(B) 2、影响语文教育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因素(B) 第二节 语文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是:(B) 1、服从整体教育目的 2、服从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3、根据语文学科性质 4、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 5、合理选择,灵活运用 第三节 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运用) 1、结合教学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 2、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方法(C) (1)以语言传送信息为立的方法 讲授法 串讲法 问答式教学法 谈话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点拨式教学法 (2)以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式教学法 诵读式教学法 (3)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运用)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要点(B) 第十七章 语文教育媒体 第一节 语文教育媒体概述 1、语文教育媒体的涵义(识记) 2、语文教育媒体的类别(C) 3、当今世界教育媒体的发展趋势(B) 第二节 语文教育的传统媒体 1、板书的基本要求(B) 2、语文教育现代化媒体的优越性及特点(B) 3、语文教育现代化媒体的分类(C) 第十八章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语文考试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B) 2、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B) 第二节 语文考试的类型和功能 1、语文考试的类型(B) 2、语文考试的功能(B) 第四节 语文考试题型 1、语文考试题型的类别(B) 2、选择题的优点和缺点(B) 第五节 语文考试评价及改革方向 1、考试与评价的关系(C) 2、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学习评价三者关系(B) 3、考试评价的质量指标(B) (1)难度 (2)区分度 (3)效度 (4)信度 第十九章 语文教育对象 第一节 语文教育对象概述 1、研究语文教育对象的必要性(B) 2、语文教育对象与其他教育因素的联系(B) 第二节 中学生语文学习特点 1、初中生语文学习特点(B) 2、高中生语文学习特点(B) 第三节 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1、语文学习志趣的形成(C) 2、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1)大纲对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C) (2)常规训练的内容(B) 3、语文治学方法的传授 (1)系统的语文治学方法的基本类别(B) 第二十章 语文教育工作者 第一节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1、语文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C) 2、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内涵和要求(C)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 1、备课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要求(B) 2、上课的基本要求(B) 3、用现代大语文教育观认识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潜在意义的变化(B) 第三节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工作 1、语文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的意义(C) 2、语文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B) 第四节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1、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接受继续教育(B) 2、语文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B) 选用教材意见 《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 [附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主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语文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郑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台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一年一贯整体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上学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对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破音像作品,能稞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观,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用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重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字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八字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怕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时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至尊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墨迹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培养学生异型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初中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巾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供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信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阶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文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扁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以通过考察学生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浅易文言文,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有: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辅助教材推荐意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语文出版社(2002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