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关于“自考生”与“自考毕业生”的重要区别

时间:2018/11/29    阅读:2202

自学考试诞生于1980年。斯时,国内百废待举,科教战线尤其是薄弱环节。邓小平在指示恢复高考的同时,又强调“高等教育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另一条是成人高等教育。”它同时还提出:“对于通过自学达到大学毕业水平的人,应当给与同等待遇,同等使用。”在此思想指导下,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正式建立。自学考试、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构成了中国目前高等教育体制的三大板块。自学考试最初成立的目的是解决大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学历问题。因为很多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已经是单位的骨干,不可能脱产几年去学习。从1980年开始到1998年,这是自学考试最正规、最严格的时期。每门课程都是全省统一组织命题、监考、阅卷。每份试卷的试卷袋上都印着“绝密”二字。严格的考试组织和管理再加上良好的社会风气,再加上几乎每一个考生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学,绝大部分学习动机不强的考生被淘汰了下来,使全国自学考试的毕业率只有5%。也就是说,每100个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中,只有5个人最后拿到了毕业证书。所以,“自考毕业生”的数量要远远小于“自考生”的数量。直到今天,社会化自学考试的毕业率也低于20%。如此高的淘汰率,保证了自学考试文凭的含金量,社会上对自学考试毕业生的评价也很高,国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承认自学考试的成绩和文凭。因此,“自考生”与“自考毕业生”的知识素质以及能力水平是不可等量齐观的。目前社会上对自考的认识几乎全来自于“自考生”,而不是“自考毕业生”。因为自学考试是完全开放的学习制度,任何人,哪怕是文盲,是民工,甚至是罪犯,都可以自由地参加自学考试,这就导致了参加自学考试的人的素质肯定是良莠不齐的(这一点并不是自考的坏处,后面将专门论及)。但是每一个98年以前的“自考毕业生”的素质我相信是绝对有保证的。如果用毕业生的合格率来衡量的话,我坚信,自考毕业生的合格率要远胜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合格率。这里的合格是指:

  1、是否具有极强的自学能力,这是实际能力的极重要表现,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因为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要靠自学,真正的大师和高手都是能力极强的自学者。例子太多,无需枚举。

  2、是否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不是老师讲过的知道,没有讲过的都不知道。(关于自学考试难度与高校期末考试的难度比较,后面有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安徽自考

  • 相关阅读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