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78 社会统计学
高纲1524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278 社会统计学
南京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社会统计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考生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内容涵盖了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时间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推算和预测等内容。因此,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
统计是人类认识社会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载体,统计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方面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只有掌握了这种基本的统计知识,及时获取各种统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地应用统计学的常用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公共关系工作的需要。
本课程的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熟悉社会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统计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关系专业(本科段)必修的专业课程,与公共关系专业的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社区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和《个案社会工作》等课程是本课程的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掌握有关社会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难点是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社会问题。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社会统计学的相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进行正确的表述和选择。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社会统计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相关社会统计学知识进行论证,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社会统计学知识的一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社会统计学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社会统计学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统计的研究方法,以及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1.2 统计的研究对象
1.3 社会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
1.4 统计研究的方法
1.5 社会主义的统计实践
1.6 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识记:①政治算数学派;②国势学派;③数理统计学派。
领会:①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识记:①统计;②统计活动;③统计学;④统计资料。
领会:①统计的涵义;②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③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
识记:①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②国民经济统计学;③部门统计学;④统计史。
领会:①统计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②统计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③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四)统计研究的方法
识记:①大量观察法;②大数定律;③综合指标法;④模型推断法;⑤数学模型。
(五)社会主义的统计实践
识记:①统计任务的确定;②统计设计;③统计分析;④统计工作网络系统;⑤块块统计网;⑥条条统计。
领会:①一项统计实践活动的内容;②世界各国统计组织机构的体制;③我国采用的统计系统和统计实施网络。
简单应用:①统计的基本任务;②统计的职能。
(六)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识记:①统计总体;②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③总体单位;④标志;⑤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⑥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⑦变量和变量值;⑧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⑨统计指标;⑩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领会:①总体的特性;②统计指标的特点;③统计指标体系。
简单应用:①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②统计指标和标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明确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其次,熟悉统计研究的方法,了解我国采用的统计系统和统计实施网络。再次,掌握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等统计研究中最基本的常用概念。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报表制度,普查,以及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2.1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
2.1.1 统计调查的概念
2.1.2 统计调查的分类
2.2 统计调查方案
2.2.1 确定调查目的
2.2.2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2.2.3 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
2.2.4 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
2.3 统计报表制度
2.3.1 统计报表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2.3.2 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内容
2.3.3 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
2.4 普查
2.4.1 普查的意义和方式
2.4.2 组织普查的原则
2.4.3 快速普查
2.5 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2.5.1 重点调查
2.5.2 典型调查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
识记:①统计调查;②原始调查;③次级资料;④统计报表制度;⑤专门调查;⑥经常性调查;⑦一次性调查;⑧直接观察法;⑨报告法;⑩采访法。
领会:①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②全面调查;③非全面调查。
(二)统计调查方案
识记:①统计调查方案;②调查目的;③调查对象;④调查单位;⑤报告单位;⑥调查提纲;⑦调查表。
领会:①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②调查表的形式及其优缺点;③填表说明包括的内容。
简单应用:①确定调查项目应注意的问题;②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
(三)统计报表制度
识记:①统计报表制度;②统计报表;③基本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④日报和旬报;⑤月报、季报和年报;⑥邮寄报表和电讯报表;⑦全面的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的统计报表;⑧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⑨原始记录;⑩统计台账。
领会:①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内容;②原始记录的要素;③原始记录的特点;④统计台账的基本形式。
简单应用:①我国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特点;②制定统计报表制度应遵循的原则;③设置原始记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④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报表之间的联系。
(四)普查
识记:普查。
领会:①普查的意义;②普查的具体方式;③快速普查的局限性。
简单应用:①组织普查的原则;②普查工作的全过程;③快速普查的主要特点。
(五)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识记:①重点调查;②典型调查;③典型单位。
领会:①重点调查的意义和作用;②重点调查的方法;③典型调查的意义和作用;④典型调查的方法。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其次,熟悉统计报表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以及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之间的关系。再次,掌握普查的原则和方法。最后,了解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方法。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变量数列,变量数列的表示方法,统计汇总的组织与技术,以及统计表。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3.1 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
3.1.1 统计资料整理的概念
3.1.2 统计整理的内容
3.2 统计分组
3.2.1 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
3.2.2 统计分组的要求和方法
3.3 变量数列
3.3.1 变量数列的概念
3.4 变量数列的表示方法
3.4.1 列表法
3.4.2 图示法
3.5 统计汇总的组织与技术
3.5.1 汇总前的审核
3.5.2 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
3.5.3 统计汇总的技术方法
3.6 统计表
3.6.1 统计表的概念和构成
3.6.2 统计表的种类
3.6.3 宾词指标的设计
3.6.4 编制统计表的规则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
识记:①统计整理;②整理纲要。
领会:①统计整理的重要性;②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
(二)统计分组
识记:①统计分组;②分组标志;③简单分组;④复合分组;⑤分组体系。
领会:①统计分组的要素;②统计分组的基本要求;③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简单应用:①统计分组在统计研究中的作用;②选择统计分组标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变量数列
识记:①次(频)数分布;②连续型变量数列;③离散型变量数列;④组数;⑤组限;⑥闭口组和开口组;⑦组距;⑧组中值;⑨次数密度;⑩标准组距次数。
领会:①按品质标志编制分配数列的方法;②按数量标志编制分配数列的方法;③变量数列的构成要素;④单项式分组的变量数列;⑤组距式分组的变量数列;⑥组中值的计算。
简单应用:变量数列的编制过程。
(四)变量数列的表示方法
识记:①列表法;②较小制累计;③较大制累计;④图示法;⑤次数多边形图;⑥次数直方图;⑦累计次数分布图;⑧钟型分布曲线;⑨U形分布曲线;⑩J形 分布曲线。
领会:①绘制统计图的基本方法;②洛伦茨曲线;③基尼系数。
(五)统计汇总的组织与技术
识记:①统计汇总;②逐级汇总;③集中汇总;④划记法;⑤过录法;⑥折叠法;⑦卡片法。
领会:①汇总前的审核;②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③电子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简单应用:统计汇总的技术方法。
(六)统计表
识记:①统计表;②主词;③宾词;④简单表;⑤分组表;⑥复合表;⑦不分组设计;⑧简单设计;⑨复合设计。
领会:①统计表的构成;②统计表的种类;③宾词指标的设计。
简单应用:编制统计表的规则。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了解统计整理的内容和统计分组的方法。其次,熟悉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和表示方法。再次,明确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方法。最后,掌握统计表的编制方法。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概述,数值平均数,位置平均数,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原则,以及标志变异指标。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4.1 总量指标
4.1.1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4.1.2 总量指标的计算和运用
4.2 相对指标
4.2.1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4.2.2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4.2.3 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4.3 平均指标概述
4.3.1 平均指标的意义
4.3.2 平均指标的特点及其作用
4.4 数值平均数
4.4.1 算术平均数
4.4.2 调和平均数
4.4.3 几何平均数
4.5 位置平均数
4.5.1 众数
4.5.2 中位数
4.5.3 众数、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4.6 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原则
4.7 标志变异指标
4.7.1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
4.7.2 标志变异绝对指标
4.7.3 交叉标志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4.7.4 标志变异相对指标
4.7.5 偏度与峰度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总量指标
识记:①总量指标;②总体单位总量;③总体标志总量;④时期指标;⑤时点指标;⑥实物指标;⑦价值指标;⑧货币单位;⑨劳动量指标;⑩劳动单位。
领会:①时期指标的特点;②时点指标的特点;③实物单位的表现形式。
简单应用:①总量指标的作用;②总和记法及求和规则。
综合应用:总量指标的计算和运用。
(二)相对指标
识记:①相对指标;②计划完成数;③结构相对数;④比较相对数;⑤比例相对数;⑥动态相对数;⑦强度相对数。
领会:①相对指标的种类;②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③检查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④利用统计资料考核计划执行进度的方法。
简单应用:①相对指标的作用;②计划完成相对数的作用;③结构相对数的作用;④比较相对数的作用;⑤比例相对数的作用;⑦强度相对数的作用;⑧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综合应用:①计划完成相对数的计算方法;②结构相对数的计算方法;③比较相对数的计算方法;④比例相对数的计算方法;⑤强度相对数的计算方法。
(三)平均指标概述
识记:①平均指标;②数值平均数;③位置平均数。
领会:①平均指标的意义;②平均指标的种类。
简单应用:①平均指标的特点;②平均指标的作用。
(四)数值平均数
识记:①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②调和平均数;③几何平均数。
领会:①加权算术平均数;②先进平均数; ③调和平均数的意义;④几何平均数的意义;⑤几何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算术平均数的简捷计算法;②算术平均数与定额的制订;③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应用。
综合应用:①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②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③简单几何平均数和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五)位置平均数
识记:①众数;②中位数。
领会:①众数、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综合应用:①众数的计算方法;②确定中位数的方法。
(六)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原则
领会:①总体的同质性是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②社会经济中应用的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③要用组平均数不中总平均数;④应当用分配数列和典型单位的资料补充说明平均数。
(七)标志变异指标
识记:①变异;②标志变异指标;③标志变异绝对指标;④全距;⑤平均差;⑥标准差;⑦总方差;⑤组间方差;⑥组内方差;⑦交替标志;⑧标志变动系数;⑨偏度;⑩峰度。
领会:①标志变异指标和平均指标的联系和区别;②全距的特点;③平均差的特点;④标准差的特点;⑤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与标准差;⑥偏斜度;⑦峰度的形态。
简单应用:①标志变异指标的主要作用;②方差的加法定理。
综合应用:①全距的计算方法;②平均差的计算方法;③标准差的计算方法;④平均差系数的计算方法;⑤标准差系数的计算方法。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明确总量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了解相对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方法。再次,熟悉平均指标的相关内容,以及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掌握标志变异指标的相关内容,以及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平均差系数和标准差系数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 时间数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时间数列概述,发展水平指标,发展速度指标,以及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5.1 时间数列概述
5.1.1 时间数列的意义
5.1.2 时间数列的种类
5.1.3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5.2 发展水平指标
5.2.1 发展水平和增减水平
5.2.2 平均增减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
5.3 发展速度指标
5.3.1 发展速度和增减速度
5.3.2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减速度
5.3.3 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5.4 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5.4.1 时间数列变动因素的分解
5.4.2 长期趋势变动的测定
5.4.3 季节变动的测定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时间数列概述
识记:①动态;②动态数列;③绝对数时间数列;④时期数列;⑤时点数列。
领会:①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②编制和分析时间数列的意义;③时间数列的种类。
简单应用:①时期数列的主要特点;②时点数列的主要特点;③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
(二)发展水平指标
识记:①发展水平;②最初水平;③最末水平;④中间水平;⑤基期水平;⑥报告期水平;⑦增减水平;⑧逐期增减量和累积增减量;⑨平均增减水平;⑩平均发展水平。
领会:①发展水平指标;②逐期增减量和累积增减量的关系。
简单应用: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共性和区别。
综合应用:①计算平均增减水平的方法;②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三)发展速度指标
识记:①发展速度;②定基发展速度;③环比发展速度;④年距发展速度;⑤增减速度;⑥定基增减速度;⑦环比增减速度;⑧年距增减速度;⑨平均发展速度;⑩平均增减速度。
领会:①发展速度指标;②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③发展速度和增减速度的区别;④平均速度指标;⑤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法的侧重面。
简单应用:①应用平均速度指标的意义;②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应用:①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②计算平均增减速度的方法。
(四)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识记:①长期趋势变动;②季节变动;③循环变动;④不规则变动;⑤间隔扩大法;⑥移动平均法;⑦分段平均法;⑧最小二乘法。
领会:①时间数列变动分析的主要任务;②测定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变动的主要方法;③应用间隔扩大法应注意的问题;④应用移动平均法应注意的问题;⑤最小二乘法的中心思想;⑥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
简单应用:①时间数列变动因素的分解;②测定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变动时应注意的问题;③按月(按季)平均法的计算步骤;④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的计算步骤。
综合应用:①移动平均法的计算方法;②直线趋势拟合的方法;③曲线趋势拟合的方法。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理解时间数列编制和分析的意义,以及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其次,熟悉发展水平指标与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最后,掌握测定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变动的方法。
第六章 统计指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统计指数概述,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以及指数数列。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6.1 统计指数概述
6.1.1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
6.1.2 指数的种类
6.2 综合指数
6.2.1 综合指数的意义
6.2.2 数量指标指数
6.2.3 质量指标指数
6.3 平均数指数
6.3.1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6.3.2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6.3.3 固定权数加权平均数指数
6.4 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
6.4.1 指数体系
6.4.2 因素分析
6.5 指数数列
6.5.1 在指数数列中,根据计算指数的基期不同,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6.5.2 不论是由数量指标指数或质量指标指数所形成的指数数列,都有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之分
6.5.3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之间的联系
6.5.4 指数数列中的基期更换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统计指数概述
识记:①统计指数;②广义的指数;③总指数;④狭义的指数;⑤指数分析法。
领会:①个体指数和总指数;②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③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④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⑤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简单应用:指数的作用。
(二)综合指数
识记:同度量因素。
领会:综合指数的意义。
简单应用:综合指数的特点。
综合应用:①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②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平均数指数
识记:①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②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领会:①固定权数加权平均数指数;②类指数。
简单应用:①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的联系和区别;②与综合指数相比,平均数指数的特点。
综合应用:①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公式计算总指数的方法;②用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公式计算总指数的方法。
(四)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
识记:①指数体系;②指数因素分析法;③可变构成指数;④固定构成指数;⑤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领会:①指数体系的基本含义;②编制指数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③因素分析法的任务;④因素分析法的基本类型;⑤平均指标指数体系。
简单应用:①因素分析法的基本要点;②因素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综合应用:①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方法;②总量指标的多因素分析方法;③平均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方法;④总量指标与平均指标相结合的因素分析方法。
(五)指数数列
识记:①指数数列;②可变权数;③不变权数;④不变价格。
领会:①定基指数数列;②环比指数数列;③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之间的联系。
简单应用:可变权数和不变权数的应用。
综合应用:指数数列中更换基期的方法。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认识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其次,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再次,熟悉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最后,理解指数数列的相关问题。
第七章 抽样调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调查概述,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抽样误差,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及其误差的计算,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以及全及总体指标的推断。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7.1 抽样调查概述
7.1.1 抽样调查的概念
7.1.2 抽样调查的作用
7.1.3 抽样推断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7.2 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
7.2.1 抽样推断的方法论基础
7.2.2 抽样估计的基本要求
7.3 抽样误差
7.3.1 抽样误差的概念
7.3.2 抽样平均误差
7.3.3 抽样极限误差
7.3.4 抽样估计的可信程度
7.4 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及其误差的计算
7.4.1 纯随机抽样
7.4.2 机械抽样
7.4.3 类型抽样
7.4.4 整群抽样
7.5 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7.6 全及总体指标的推断
7.6.1 抽样代表性的预先调查
7.6.2 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7.6.3 对全及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抽样调查概述
识记:①抽样调查;②抽样推断;③全及总体;④抽样总体;⑤全及指标;⑥抽样指标。
领会:①常用的全及指标;②常用的抽样指标;③由样本观测值所决定的统计量是随机变量。
简单应用:①抽样调查的基本特点;②抽样调查的作用。
(二)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
识记:①极限定理;②大数定律;③中心极限定理;④总体参数;⑤最优估计量。
领会:①抽样推断的主要任务;②抽样估计的基本要求。
简单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论基础。
(三)抽样误差
识记:①统计误差;②调查误差;③代表性误差;④系统性误差;⑤随机误差;⑥抽样误差;⑦重复抽样;⑧不重复抽样。
领会:①抽样误差范围;②抽样极限误差(置信区间)。
简单应用:①制约抽样误差的因素;②抽样误差的双重含义。
综合应用:①抽样平均误差;②抽样估计的可信程度。
(四)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及其误差的计算
识记:①纯随机抽样;②机械抽样;③类型抽样;④整群抽样。
领会:①纯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单位的具体做法;②机械抽样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
简单应用:①类型抽样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②根据整群抽样的样本数据,计算抽样平均误差的步骤。
(五)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简单应用:影响抽样单位数的主要因素。
综合应用:①在重复的纯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的抽样单位数的计算方法;②在不重复的纯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的抽样单位数的计算方法。
(六)全及总体指标的推断
识记:①抽样代表性的预先调查;②点估计;③区间估计。
领会:①影响点估计质量的因素;②区间估计法的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推算全及总体总量指标的直接换算法和修正系数法。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认识抽样推断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其次,熟悉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和抽样误差的主要内容。再次,掌握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及其适用场合。最后,了解抽样单位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全及总体指标推断的方法。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相关分析的概念和任务,直线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以及回归分析。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8.1 相关分析的概念和任务
8.1.1 相关关系的概念
8.1.2 相关关系的种类及其图示
8.1.3 相关分析的任务
8.2 直线相关系数
8.2.1 直线相关系数的计算原理
8.2.2 直线相关系数的解释与应用
8.3 等级相关系数
8.3.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8.3.2 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
8.4 回归分析
8.4.1 回归直线的确定
8.4.2 回归直线参数a、b计算的简化
8.4.3 回归直线的代表性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相关分析的概念和任务
识记:①回归;②确定性关系(函数关系);③非确定性关系(相关关系);④自变量;⑤因变量;⑥散点图(相关图)。
领会:①单相关和复相关;②直线相关和非直线相关;③正相关和负相关;④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⑤相关分析;⑥回归分析。
简单应用:①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联系和区别;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二)直线相关系数
识记:直线相关系数(皮尔逊相关系数)。
简单应用:直线相关系数的解释与应用。
综合应用:直线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三)等级相关系数
识记:①序数或等级;②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级差数法);③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
综合应用:①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②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四)回归分析
识记:①回归分析;②回归方程式;③线性回归方程;④非线性回归方程;⑤简单线性回归方程;⑥总变差;⑦回归变差;⑧剩余变差;⑨估计标准误差;⑩多元线性回归。
领会:①简单线性回归方程是回归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型式的原因;②可决系数和相关指数;③总变差的分解。
简单应用:①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②曲线拟合的主要步骤。
综合应用:①确定回归直线的方法;②回归直线参数a、b的简化计算方法;③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④回归估计置信区间的建立。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了解相关关系的含义和种类。其次,熟悉直线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掌握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统计推算和预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统计推算和预测的意义及其原则,统计推算的基本方法,统计预测的一般问题,统计预测的基本方法,以及预测误差分析。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9.1 统计推算和预测的意义及其原则
9.2 统计推算的基本方法
9.2.1 进度预计分析法
9.2.2 比例推算法
9.2.3 因素推算法
9.2.4 平衡推算法
9.2.5 依存关系推算法
9.2.6 插值推算法
9.2.7 抽样推算法
9.3 统计预测的一般问题
9.3.1 统计预测与经济预测
9.3.2 统计预测的步骤
9.4 统计预测的基本方法
9.4.1 平滑预测方法
9.4.2 趋势线外推预测方法
9.4.3 趋势季节模型预测方法
9.5 预测误差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统计推算和预测的意义及其原则
识记:①统计推算和预测;②静态推算;③动态推算。
领会:①统计推算和预测与实际的统计调查的联系;②进行模型外推定量测定时应遵循的原则。
简单应用:①统计推算和预测的作用;②进行统计推算和预测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统计推算的基本方法
识记:统计推算。
领会:①进度预计分析法;②比例推算法;③因素推算法;⑤平衡推算法;⑥依存关系推算法;⑦插值推算法;⑦抽样推算法。
(三)统计预测的一般问题
识记:①预测;②统计预测;③经济预测。
领会:①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②近期预测、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③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简单应用:统计预测的步骤。
(四)统计预测的基本方法
识记:①时间数列预测;②指数平滑法。
领会:对因素构成不同的时间数列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简单应用:①指数平滑法的局限性;②进行趋势线外推预测的步骤。
综合应用:①平滑预测方法;②趋势线外推预测方法;③趋势季节模型预测方法。
(五)预测误差分析
识记:预测误差。
领会:①预测误差分析的意义;②测定预测误差的综合指标。
四、本章关键问题
首先,明确统计推算和预测的含义和原则。其次,掌握统计推算和统计预测的基本方法。最后,理解预测误差分析的相关内容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完全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教材里都可以找到。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统计学原理》(修订本),吴可杰原著,邢西治修订,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6学分。
根据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段)的要求,以及本课程的特点,考生在进行自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本课程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课程的联系,以便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考生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阅读教材时,考生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考生应认真完成教材中每一章后的思考题,以便进一步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应考指导
1.如何学习。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考生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做出满意的回答,考生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如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考生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可以用彩笔来标注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此外,还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如何考试。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如何处理紧张情绪。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合理分配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避免考生在自学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社会助学者应对考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向考生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3.社会助学者应注意对考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对考生者提出的问题,社会助学者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4.社会助学者应努力引导考生将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联系起来,将基本知识转化为识记工作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考生的综合素质。
5.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帮助考生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切勿孤立地抓重点,将考生引向猜题和押题。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考试时间的长度为150分钟。本课程考试过程中除携带必要的答题用的签字笔、橡皮以及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计算器外,严禁携带其他与考试无关的工具。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计算题。
在命题工作中必须按照本课程大纲中所规定的题型命制,考试试卷使用的题型可以略少,但不能超出本课程对题型的规定。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对所研究现象的全部或足够数量的单位进行观察分析的方法,称为( )
A.大量观察法 B.综合指标法
C.模型推断法 D.统计分组法
参考答案: A
2.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借以从数量上推断总体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称为( )
A.普遍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参考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政治算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 )( )
A.约翰·格朗特 B.凯特勒
C.威廉·配第 D.康令
E.阿亨瓦尔
参考答案:AC
2.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 )( )( )( )( )
A.确定调查目的 B.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
C.确定调查对象 D.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
E.确定调查单位
参考答案:ABCDE
三、填空题
1.现代生活中“统计”一词的涵义,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将其理解为:统计活动、统计学和 。
参考答案:统计资料
2.统计指标具有三个特点: 、综合性和具体性。
参考答案:数量性
四、名词解释
统计总体
参考答案:所谓统计总体,是指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五、简答题
简述组织普查的原则。
参考答案:
(1)确定普查时点,即“标准时间”,以免普查中出现重复登记或遗漏。
(2)选择普查的时期,就是规定进行普查登记的时期。
(3)普查范围内的调查登记工作应同时进行,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以期在方法上、步调上一致,保证普查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同类普查的内容在各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一般要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对比分析历次的普查资料,观察被研究现象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
六、计算题(写出下列每小题的计算公式及与计算过程,否则只给结果分。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如下资料:
X | 55 62 68 75 77 80 83 86 92 95 |
Y | 8 9 12 13 15 17 20 23 25 30 |
要求:(1)计算直线相关系数。
(2)求简单线性回归方程。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