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13 中国文化史

时间:2018/6/13    阅读:2792

江苏教育学院编


    绪 论

 

  一、要求


  了解并掌握文化和文化史的基本涵义,掌握制约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重点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


  二、考试内容


  文化的基本含义。文化史定义。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中国文化的经济土壤。中国文化的社会土壤。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一章 原始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要求


  了解原始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其表现;掌握原始宗教的产生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二、考试内容


  新石器时代文化。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宗教仪式。

 

  第二章 夏商周:中国文化的勃兴

 

  一、要求


  掌握青铜时代文化制度的创建;了解发达的青铜文化;重点掌握从士的崛起到百家争鸣的发展历程,了解区域文化的形式。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青铜时代文化制度的创建


  文字的产生及其演变。青铜文化。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商人重天敬鬼思想。周人敬德保民意识。《诗经》。“律吕”。“夏历”。


  第二节 春秋战国:从士的崛起到百家争鸣


  士阶层崛起的原因。“学在私门”和学术下移。孔孟与儒家。墨翟与墨家。老庄与道家。韩非子与法家。民贵君轻思想。楚辞和散文。《春秋》与《竹书纪年》。编钟。《甘石星经》。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齐鲁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第三章 秦汉时期:开创统一文化的新纪元

 

  一、要求


  了解黄老思想的内容;掌握儒学的流变;掌握佛教的传播;了解道教的产生过程;重点掌握制度文化的创建;了解文学、史学、艺术和传统科技的进步表现。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汉代黄老思想和儒学的流变


  新黄老学说。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纬学。桓谭。王充与《论衡》。佛教的传人。道教的产生。


  第二节 制度文化的创建


  统一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政治体制模式的确立。官吏选拔制度的形成。官学和私学的兴盛。


  第三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的进步


  汉斌。乐府诗。散文。《史记》。《汉书》。雕塑。绘画。


  第四节 传统科技的渐趋成熟


  张衡与《浑天仪》。《太初历》。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与麻沸散。《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第五节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丝绸之路。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沉默和曙光

 

  一、要求


  重点掌握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内容及其代表思想;掌握佛教传播及其主要内容;了解道教的发展情况;了解并掌握文学、艺术和史学的成就;掌握教育和任官制度的演变;了解传统科技的成就;了解民族融合过程中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了解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玄学、宗教


  玄学。佛教的广泛传播。“新天师道”。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建安风骨”。曹植。阮籍。陶渊明。庾信。“前四史”。“清商乐”。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北朝石窟艺术。南朝石刻。

  
  第三节 教育和任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延续。


  第四节 传统科技


  祖冲之与《大明历》。“祖率”。祖氏公理。华佗与五禽之戏。五叔和。陶弘景。贾思勰与《齐与要术》。马均。蒲元。“中国绝手”。


  第五节 文化碰撞与交融


  胡服。《西凉乐》。外来文化及其影响。

 

    第五章 隋唐五代:封建盛世时代的文化

 

  一、要求


  了解并掌握统治者实行的宗教政策和韩愈、李翱的反佛主张;了解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了解并掌握唐代的文学成就;了解官修史书制度和知名史家;重点掌握科举制度;了解并掌握职官制度及其影响;重点掌握艺术成就;掌握科技新成就;掌握隋唐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宗教和哲学


  三教并举政策。韩愈的“攘佛”理论李翱与《复性书》。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第二节 文坛新气象


  唐诗空前发展的原因。李白。杜甫。白居易。晚唐诗歌的倾向。古文运动。传奇。


  第三节 官修史书制度与知名史家


  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刘知己与《史通》。杜佑与《通典》。


  第四节 科举与职官制度


  唐代中央官学。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影响。


  第五节 艺术之苑


  隋代画家。阎立本与《步辇图》。吴道子的绘画成就。李思训、李昭道与山水画北派。王维与山水画南派。敦煌英高窟佛塑。石雕艺术。唐三彩。塑圣“杨惠之”。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孙过庭与《书谱》。


  第六节 科技新篇章


  僧一行的天文历法成就。《算术十经》。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孙思邈与《千金方》。王焘与《外台秘要》。《唐新本草》。安济桥。长安城大雁塔。雕版印刷术。


  第七节 隋唐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


  隋唐时代的外来宗教。《桂苑笔耕录》。“吏读”法。遣唐使。吉备真备。空海。玄奘。
  
  第六章 两宋:封建文化的精致与成熟

 

  一、要求


  重点掌握理学体系的形式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并掌握反理学流派的学术主张和王安石的唯物主义思想;了解并掌握道教的发展;掌握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掌握文学的成就;了解史学成就;重点掌握官学体制的完善和书院的兴盛;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重点掌握绘画与书法艺术的成就;了解并掌握科技发展的新成就。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儒学精致与宗教流行


  理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永嘉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永康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王安石的哲学思想。道教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佛教的发展及其表现。


  第二节 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


  宋词。话本小说。古文运动。


  第三节 史学新成就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郑樵与《通志》。


  第四节 官学私学发达与科举制的完善


  官学体制。元丰兴学。书院的大盛。科举制的完善。


  第五节 艺术之花


  画院的设立与发展。李公麟。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黄居寀与徐崇嗣。李成。关仝。范宽。郭熙与《林泉高致集》。马远与夏圭。“北宋四大家”。宋徽宗与“瘦金体”。张即之。《宣和书谱》。《书史》。

 

  第六章 科技新篇章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武经总要》与火药制造技术。李诫与《营造法式》。沈括与《梦溪笔谈》。五大名窑与宋瓷。

 

  第七章 辽金夏元:南北文化的交融

 

  一、要求


  了解宗教兴盛的原因及其表现;了解并掌握理学传授及其代表人物;了解史官制度及其史学成就;掌握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宗教兴盛与理学传播


  喇嘛教及其经典。全真教。正一道。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理学三大家。邓牧。


  第二节 史官制度与私人修史


  《宋史》。《辽史》。《金史》。《元朝秘史》。《通制条格》。苏天爵与《国朝名臣事略》。《圣武新征记》。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第三节 花团锦簇的文学艺术


  杂剧。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散曲。南戏及其代表作品。赵孟頫。“元四家”及其代表作品。《水浒》。《三国演义》。


  第四节 科技华章


  郭守敬与《授时历》。《大元统一志》。《真腊风土记》。汪大渊与《岛夷志略》。《农桑辑要》。王祯与《农书》,“金元四大家”。

 

  第八章 明清:封建文化的极致

 

  一、要求


  重点掌握这一时期丰富的哲学内容和体系;了解并掌握文化史学和科技发展的杰出成就。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丰富的哲学思想


  王守仁与“心学”。王艮与泰州学派。李贽及其社会政治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与李塨。戴震及其学说。


  第二节 小说与诗文并盛


  《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南朱北王”。江右三大家。桐城文派。曾国藩与曾门四弟子”。


  第三节 封建史学的终结篇


  明代史学发展的标志。清代史学成就。胡渭与阎若璩。“乾嘉学派”。《永乐大典》。《三才图会》。《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第四节 科技的缓慢进步


  《普济方》。《医宗金鉴》。《本草纲目》。“温病四大家”。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第九章 道咸时期:资产阶级文化的准备
 
  一、要求


  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后我国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了解太平天国的文化;掌握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化思想。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西学传播及其成就。《四洲志》与《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海国四说》。《校邠庐搞议》。《劝学篇》。体用之我争及其影响。物质层面文化变革的主要表现及评价。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文化


  拜上帝教。《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第三节 龚自珍与魏源


  龚自珍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魏源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第十章 同光时期:资产阶级文化的形成 

 

  一、要求


  重点掌握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掌握了解文坛的新潮现象与意义;了解文化新质细胞的诞生及其影响;了解教育的变革、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的成就;了解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维新派文化主张的形成期主要内容。革命与改良的论战。资产阶级文化从改良向革命的嬗变。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 文坛新潮


  变易进化论。革命进化论。改良主义文学。谴责小说。
  京剧与“四大名旦”。话剧与“春柳社”。《音乐小杂志》。电影的传入。绘画革命。书法艺术与变化。“史学革命”。夏曾佑与《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第三节 新质细胞


  《循环日报》。维新派的办报高潮。革命党人的办报热潮。《青年杂志》。史量才与《申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近代图书馆的建立。南通博物苑。南社。


  第四节 教育与科技


  京师同文馆。留学教育。科举制度的废止。“癸卯学制”。李善兰与华蘅芳。郑复光与邹伯奇。徐寿。张相文。吴基濬。冯如。詹天佑。


  第五节 社会习俗的变化


  西俗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十一章 北京政府时期:新文化的转折

 

  一、要求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掌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的论点内容;了解新文学的初步成就;掌握资产阶级史学的研究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与发展;了解新学制的教育史上的意义。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东西文化之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东为文化之争。


  第二节 哲学、文学、艺术与史学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的论战内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清史稿》。顾颉刚。陈寅格。陈垣。瞿秋白与《社会科学概论》。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


  壬戌学制及其意义。工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候氏制碱法”。凌鸿勋。巴玉藻。


  第四节 新闻出版与文化团体


  华俄通讯社。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湘江评论》。《向导》。

 

  第十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文化的艰难发展

 

  一、要求


  了解中国文化本位建设与全盘西化论的内容与实质;了解唯物辩证论战的经过与实质;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成就,了解并掌握艺术和史学方面的成就;了解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掌握搞战时期教育的作用及其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了解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情况。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论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实质。全盘西化论的内容与实质。


  第二节 哲学、文学、艺术与史学


  哲学论战。力行哲学。新理学。新王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抗战文艺运动。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黄自。梅兰芳与“梅派”。周信芳。程砚秋。左翼电影运动。抗战影片。徐悲鸿。南张北齐。《清儒学案》。郭沫若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吕振羽。翦伯赞。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


  教育行政制度。抗战教育的作用。蔡元培与陶行知。中央研究院。紫金山天文台。华罗庚。陈建功。吴有训。吴大猷。钱三强。竺可桢。李四光。茅以升。


  第四节 新闻出版与文化团体


  《中央日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不列为考试范围)

 


关键词:28213 中国文化史

  • 相关阅读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