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79 团体社会工作(高纲1702)
高纲170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南京大学编(2018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要求
一、《团体社会工作》课程性质
《团体社会工作》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考试者是否较为全面了解、掌握和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等专门知识而设置的一个专业课程。
二、《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
《团体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团体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是属于微观层面的干预方法。团体社会工作又称为团体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本课程的教材中使用“小组工作”这一术语来表述团体社会工作。
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逐渐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在生活的竞争中相互疏离而被局限在各自的小天地里。然而,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寻求情感分享的需求,人们渴望获得人际关系的互动,人们急于寻求自我协助。因而小组的组成与通过小组来分享经验,已是当代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小组基于这种哲学,和其他社会工作方法一样,帮助个人通过不同的小组经验,来加强其社会功能,以促进个人、小组及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小组工作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的互动,发挥其各自的潜能,最终达到改变的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根据教材,《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包括:小组工作概述;小组工作模式;小组的动力;小组领导;小组沟通与冲突;小组筹备;小组初期;小组转换期;小组生产期;小组后期;小组评估;小组工作的运用和反思。
三、《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任务
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任务:建立团体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介绍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团体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运用。
四、《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学习《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地掌握团体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实务技巧,提高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助人能力和效果。
2.学习《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要求是:自学应考者必须认真认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技巧,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必须紧密联系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应用这门课程的有关知识,分析团体社会工作种的具体案例,把握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 各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述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含义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
(二)小组工作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
1.识记:(1)小组;(2)勒温对小组的描述
2.领会:(1)马温提出的小组的特征;(2)何洁云提出的小组的特征
3.应用:(1)小组的特征
(二)小组工作
1.识记:(1)小组工作
2.领会:(1)崔克尔提出的小组工作的定义;(2)不同学者提出的小组工作的定义;(3)小组工作是一种团体活动或经验;(4)小组工作是一种过程或方法;(5)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6)小组工作的特征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工作的功能
(二)小组工作的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工作的功能
1.领会:(1)小组工作的社会功能;(2)小组工作的学习功能;(3)小组工作的矫治功能;(4)小组工作的预防功能
2.应用:(1)小组工作的功能
(二)小组工作的类型
1.识记:(1)组成小组和自然小组;(2)自愿小组和非自愿小组;(3)基本小组和次层小组;(4)正式小组和非正式小组;(5)封闭小组和开放小组;(6)任务小组;(7)教育性小组;(8)社交小组;(9)教化小组;(10)服务或志愿者小组;(11)意识提升小组;(12)成长小组;(13)治疗小组;(14)社会化小组;(15)自助与互助小组;(16)社会行动小组
2.领会:(1)按照小组的形成方式分类的小组工作;(2)按照组员的参与意愿分类的小组工作;(3)按照成员间的联系分类的小组工作;(4)按照小组的结构分类的小组工作;(5)按照成员的界限分类的小组工作
3.应用:(1)按照小组的性质和目的划分的小组工作类型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工作的起源
(二)小组工作的成长
(三)小组工作的发展
(四)小组工作在中国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工作的起源
1.识记:(1)基督教青年会;(2)乔治·威廉姆斯;(3)英国基督教女青年会;(4)美国基督教青年会;(5)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6)儿童假期乐园;(7)童军;(8)汤恩比馆;(9)赫尔馆
2.领会:(1)小组工作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2)小组工作在起源阶段的专业发展背景;(3)儿童乐园运动;(4)睦邻组织
3.应用:(1)小组工作起源阶段的特点
(二)小组工作的成长
1.识记:(1)小组工作成长的历史条件;(2)小组工作课程;(3)小组工作著作和研究
2.领会:(1)小组工作成长阶段的专业成长
3.应用:(1)小组工作成长阶段的特点
(三)小组工作的发展
1.领会:(1)小组工作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
2.应用:(1)小组工作发展阶段的特点
(四)小组工作在中国
1.识记:(1)小组工作在内地的发展
2.领会:(1)小组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条件;(2)小组工作在香港的发展;(3)小组工作在台湾的发展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工作的价值观
(二)小组工作的伦理守则
(三)小组工作的实务原则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工作的价值观
1.识记:(1)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2)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原则;(3)互助与互惠原则;(4)增能原则;(5)参与自由的原则;(6)高度个别化的原则
2.领会:(1)克那普卡提出的小组工作的价值观;(2)特斯兰德和利瓦斯提出的小组工作价值观
(二)小组工作的伦理守则
1.识记:(1)小组工作伦理;(2)保护生命原则;(3)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4)自主与自由原则;(5)最小伤害原则;(6)保密和隐私原则;(7)真诚和毫无保留地公开信息原则
2.领会:(1)中国文化伦理价值原则与小组工作专业伦理的冲突的表现;(2)小组工作者在面临两难的伦理抉择时遵循的原则
3.应用:(1)小组工作的专业伦理
(三)小组工作的实务原则
1.识记:(1)小组工作的实务原则;(2)小组工作者的职业素养;(3)小组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2.领会:(1)小组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素养;(2)小组工作者的理论背景知识训练要求;(3)小组工作者的实务背景训练方面的要求;(4)小组工作者的个人品质要求;(5)小组工作的心理素质要求
3.应用:(1)小组工作的实务原则的内容
第二章 小组工作模式
第一节 社会目标模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目标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考核要求
(一)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1.识记:(1)社会变迁理论;(2)系统功能理论;(3)社会变迁;(4)系统;(5)结构;(6)功能;(7)社会冲突理论;(8)社会冲突
2.领会:(1)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2)系统的基本特点;(3)社会冲突理论在小组工作中的指导意义;(4)社会变迁理论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
3.应用:(1)系统功能理论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
(二)社会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
1.识记:(1)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工作目标;(2)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3)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成员;(4)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工作者
2.领会:(1)社会目标模式的适用范围
3.应用:(1)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目标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1.领会:(1)社会目标模式的优势;(2)社会目标模式的局限性;
第二节 互惠模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互惠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互惠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互惠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考核要求
(一)互惠模式的理论基础
1.识记:(1)社会系统理论;(2)活动;(3)互动;(4)情感;(5)场域论;(6)生活空间;(7)紧张系统;(8)此时此地;(9)符号互动论;(10)初级群体;(11)情境定义
2.领会:(1)互惠模式的理论基础;(2)社会系统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发;(3)场域论对小组工作的影响;(4)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5)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6)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的总结与发展;(7)符号互动论对小组工作的影响
(二)互惠模式的主要内容
1.识记:(1)互惠模式的小组工作目标;(2)互惠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3)互惠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成员;(4)互惠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工作者
2.领会:(1)互惠模式的适用范围
3.应用:(1)互惠模式小组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互惠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1.领会:(1)互惠模式的优势;(2)互惠模式的局限性;
第三节 治疗模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治疗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考核要求
(一)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1.识记:(1)精神分析理论;(2)意识;(3)前意识;(4)潜意识;(5)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2.领会:(1)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2)精神分析理论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3)人类行为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4)人类行为发展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5)健全的小组生活应具备的特征
(二)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
1.识记:(1)治疗模式的小组工作目标;(2)治疗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3)治疗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成员;(4)治疗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中应注意的地方
2.领会:(1)治疗模式的适用范围
3.应用:(1)治疗模式小组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治疗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1.领会:(1)治疗模式的优势;(2)治疗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节 发展模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考核要求
(一)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1.识记:(1)社会角色理论;(2)社会角色;(3)存在主义
2.领会:(1)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2)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小组工作中的表现;(3)社会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4)社会角色理论对发展模式小组工作的启示; (5)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对小组工作的重要启示
3.应用:(1)帕森斯对人类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二)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1.识记:(1)发展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2)发展模式小组工作中的小组工作者
2.领会:(1)发展模式的适用范围;(2)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目标;(3)发展模式小组工作的目标实现需要具备的条件;(4)推动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的程序;(5)小组工作者在发展模式小组工作中要始终遵循的价值理念
3.应用:(1)发展模式小组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1.领会:(1)发展模式的优势;(2)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第三章 小组的动力
第一节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动力学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动力学理论
1.识记:(1)小组动力学
2.领会:(1)小组动力学理论对小组工作的贡献
3.应用:(1)小组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识记:(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2)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3)交互决定论;(4)环境决定论;(5)观察学习
2.领会:(1)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应用:(1)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贡献
(三)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1.识记:(1)相互作用分析;(2)结构分析;(3)交往分析;(4)游戏分析;(5)脚本分析;(6)家长自我状态;(7)儿童自我状态;(8)成人自我状态
2.领会:(1)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2)三种自我状态与人际交往的关系;(3)四种人生态度与人际交往的关系;(4)相互作用分析对小组工作的贡献
3.应用:(1)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人际交往分析中的运用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动力的含义
(二)小组动力的主要来源
(三)小组动力的基本模式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动力的含义
1.识记:(1)美国学者瑞德提出的小组动力的含义;(2)台湾学者李郁文提出的小组动力的含义;(3)小组动力
2.领会:(1)潘正德提出的小组动力的含义
(二)小组动力的主要来源
1.识记:(1)希普提出的小组动力的研究范围;(2)福斯诗提出的小组动力的研究范围
2.应用:(1)国内学者刘梦、张和清等提出的小组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小组动力的基本模式
1.领会:(1)杨极东提出的的小组动力模式;(2)徐西森提出的小组动力因素与流程模式
2.应用:(1)埃利斯和费希尔提出的小组动力的运作模式
第四章 小组领导
第一节 小组领导概述
一、考核知识点
(一)领导的含义
(二)小组领导的权力
(三)领导者的角色
(四)有效的小组领导者的特质
(五)小组领导方式
(六)协同领导
二、考核要求
(一)领导的含义
1.识记:(1)小组领导;(2)小组领导的两个视角
2.领会:(1)汉非尔和科斯提出的领导行为的基本向度;(2)小组领导的重要特征
(二)小组领导的权力
1.识记:(1)权力
2.领会:(1)社会工作者的被赋予的权力;(2)社会工作者的实际的权力
3.应用:(1)社会工作者的权力来源与使用
(三)领导者的角色
1.识记:(1)贝尔斯对小组领导类型的划分
2.领会:(1)从任务角度看小组领导者的角色;(2)从过程角度看小组领导者的角色
3.应用:(1)领导者的角色
(四)有效的小组领导者的特质
1.识记:(1)肯尼恩提出的小组领导者的个性的显著特征;(2)宋镇照提出的领导者的多面特质
2.领会:(1)吴秀碧提出的小组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小组形态的关系;(2)林孟平提出的成功的小组领导者的特征;(3)黄慧慧认为小组领导者应具备的特征;(4)刘梦提出的领导者的个人特质
(五)小组领导方式
1.识记:(1)专权式小组领导方式;(2)民主式的小组领导方式;(3)放任式的小组领导方式
2.领会:(1)勒温对三种领导方式的比较
3.应用:(1)勒温、怀特和李比特提出的小组领导的方式
(六)协同领导
1.识记:(1)协同领导;(2)新手模式;(3)分担模式;(4)交替领导模式
2.领会:(1)协同领导的模式;(2)协同领导的优点;(3)协同领导的限制
3.应用:(1)在小组工作的十五中协同领导者的具体工作
第二节 小组领导的技巧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初级层次技巧
(二)高级层次技巧
二、考核要求
(一)初级层次技巧
1.识记:(1)初级层次的领导技巧;(2)同理心技巧;(3)澄清技巧;(4)解释技巧;(5)反映技巧;(6)开启技巧;(7)非语言技巧
2.领会:(1)积极倾听技巧;(2)支持技巧;(3)摘要技巧;(4)发问技巧;(5)反馈技巧;(6)催化技巧
3.应用:(1)初级层次领导技巧的主要内容
(二)高级层次技巧
1.识记:(1)高级层次的领导技巧;(2)保护技巧;(3)建议技巧;(4)立即性技巧;(5)自我表露技巧;(6)折中技巧;(7)评估技巧;(8)整合技巧
2.领会:(1)再陈述技巧;(2)目标设定技巧;(3)面质技巧;(4)沉默技巧;(5)阻止技巧;(6)联结技巧;(7)设限技巧;(8)调律技巧
3.应用:(1)高级层次领导技巧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小组领导者的专业训练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领导者训练的基本模式
(二)小组领导者的理论学习
(三)小组领导者的实务经验
(四)小组领导者的个人成长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领导者训练的基本模式
1.领会:(1)小组领导者训练的基本内容
2.应用:(1)小组领导者训练的基本模式
(二)小组领导者的理论学习
1.识记:(1)台湾地区小组领导者培训相关课程;(2)美国社会工作小组推广协会提出的小组工作实务标准的内容
2.领会:(1)美国辅导员认证委员会对小组领导者的知识背景的规定
3.应用:(1)国内学者提出的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训练应包括的知识
(三)小组领导者的实务经验
1.识记:(1)小组成员实际训练过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2)观察员实际训练过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3)协同领导者实际训练过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2.领会:(1)个案辅导员实际训练过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2)见习领导者实际训练过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3)实习领导者实际训练过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4)小组领导者实际训练过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3.应用:(1)徐西森提出的小组工作领导者实务训练流程
(四)小组领导者的个人成长
1.领会:(1)小组领导者的个人成长应该探索的方面
第五章 小组沟通与冲突
第一节 小组沟通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成员
(二)沟通的含义
(三)沟通的过程
(四)小组工作沟通的模式
(五)影响小组沟通的主要因素
(六)如何促进小组内有效沟通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成员
1.识记:(1)小组的发动者;(2)小组的管理者;(3)建议的提供者;(4)小组的参与者
2.领会:(1)小组成员的角色;(2)小组组员选择的因素
(二)沟通的含义
1.识记:(1)沟通;(2)语言沟通;(3)非语言沟通;(4)6W要素
2.领会:(1)正确理解沟通需要注意的方面
3.应用:(1)沟通在小组中的意义
(三)沟通的过程
1.识记:(1)编码;(2)通道;(3)解码;(4)反馈;(5)干扰;(6)单向沟通;(7)双向沟通
2.领会:(1)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比较
3.应用:(1)沟通过程的要素
(四)小组工作沟通的模式
1.识记:(1)链式沟通网络;(2)轮式沟通网络;(3)“Y”式沟通网络;(4)环形沟通网络;(5)全通道式沟通网络;(6)领导中心模式;(7)小组中心模式;(8)次团体
2.领会:(1)5种小组常见沟通网络特点的比较
3.应用:(1)小组工作的沟通网络
(五)影响小组沟通的主要因素
1.领会:(1)沟通的主体出现沟通障碍的原因;(2)影响小组沟通的小组自身的原因
2.应用:(1)影响小组沟通的主要因素
(六)如何促进小组内有效沟通
1.领会:(1)促进小组内有效沟通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培养的良好个人素质;(2)小组工作者在保持小组良好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2.应用:(1)如何促进小组内有效沟通
第二节 小组冲突
一、考核知识点
(一)冲突的含义与功能
(二)冲突的类型
(三)冲突的处理
(四)消极行为的处理
二、考核要求
(一)冲突的含义与功能
1.识记:(1)冲突
2.领会:(1)冲突的基本要素;(2)小组工作中冲突的产生;(3)冲突的正功能;(4)冲突的负功能
(二)冲突的类型
1.识记:(1)个人心理冲突;(2)人际冲突;(3)成员与工作者的冲突;(4)小组件的冲突;(5)发展性冲突;(6)破坏性冲突;(7)主观性冲突;(8)客观性冲突
2.领会:(1)根据冲突的社会性程度划分的冲突类型;(2)根据冲突的性质划分的冲突类型;(3)根据引发冲突的主要因素划分的冲突类型
(三)冲突的处理
1.识记:(1)撤退;(2)攻击;(3)适应;(4)妥协;(5)双赢
2.领会:(1)在小组工作中引起冲突的原因;(2)小组工作中冲突发生的过程;(3)小组成员应对冲突的策略;(4)社会工作者处理冲突的策略
3.应用:(1)小组工作中冲突的处理
(四)消极行为的处理
1.识记:(1)沉默;(2)多话;(3)敌意与攻击;(4)依赖
2.领会:(1)小组工作中的消极行为;(2)沉默的成员的类型;(3)如何面对出现沉默的组员;(4)如何面对多话的组员;(5)如何面对敌意与攻击的组员;(6)如何面对小组中的依赖者
3.应用:(1)社会工作者如何对小组工作中的消极行为辨别与处理
第六章 小组筹备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主要阶段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二)小组筹备阶段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1.识记:(1)四阶段说;(2)五阶段说;(3)塞伦与迪克曼;(4)塔克门;(5)卡兰德等人的五阶段说;(6)米尔斯;(7)崔克尔的小组工作阶段;(8)亨利提出的小组工作阶段
2.领会:(1)六阶段说
(二)小组筹备阶段
1.识记:(1)小组筹备
2.领会:(1)托斯兰德提出的小组筹备阶段的七个步骤;
第二节 需求评估与目标确定
一、考核知识点
(一)需求评估
(二)目标确定
二、考核要求
(一)需求评估
1.识记:(1)“同行”评估法;(2)规范需要;(3)比较需要;(4)感觉需要;(5)表达需要
2.领会:(1)小组的需求评估步骤;(2)布莱德肖提出的需要的四种类型;
(二)目标确定
1.识记:(1)小组目标的概念化;(2)小组目标的操作化;(3)协议目标;(4)沟通目标;(5)过程目标;(6)实质目标;(7)需求目标
2.领会:(1)何洁云提出的将小组目标转变为明确目的需要遵循的规则;(2)伊根提出的小组目标的细化
3.应用:(1)小组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小组组合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的结构
(二)小组成员的确定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的结构
1.识记:(1)同质性小组;(2)异质性小组;(3)开放性小组;(4)封闭性小组;(5)志愿小组;(6)非志愿小组;(7)小组规模;(8)小组的时间;(9)小组的空间
2.领会:(1)同质性小组的优缺点;(2)异质性小组的优缺点;(3)确定小组规模时应遵循的原则;(4)弗拉潘和芬切尔提出的四个关于小组聚会场所的因素
(二)小组成员的确定
1.识记:(1)小组成员的来源
2.领会:(1)小组宣传的方法;(2)成员招募书的内容;(3)成员筛选的具体内容;(4)聚会前的准备
3.应用:(1)小组成员的确定
第四节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活动方案的功能
(二)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前应考虑的因素
(三)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的内容
(四)小组活动的基本类型
(五)小组个阶段设计的重点
(六)每次小组活动的设计内容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活动方案的功能
1.识记:(1)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2.领会:(1)林万亿提出的小组活动方案的功能;
(二)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前应考虑的因素
1.领会:(1)6W+2H+I+E
2.应用:(1)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前应考虑的因素
(三)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的内容
1.应用:(1)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的内容
(四)小组活动的基本类型
1.领会:(1)常见的小组活动
(五)小组各阶段设计的重点
1.领会:(1)小组初期的设计重点;(2);小组中期的设计重点(3)小组后期的设计重点
2.应用:(1)小组各阶段设计的重点
(六)每次小组活动的设计内容
1.识记:(1)热身活动;(2)主题活动;(3)结束活动;
第七章 小组初期
第一节 组员的特点与工作者的任务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组员的特点
(二)工作者的任务
二、考核要求
(一)组员的特点
1.领会:(1)小组初期组员的特点
(二)工作者的任务
1.识记:(1)小组初期的担心
2.领会:(1)小组工作者在小组初期的目标
3.应用:(1)小组工作者在小组初期的工作任务
第二节 小组初期工作技巧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活动设计
(二)小组初期活动设计
(三)建立与维持信任的方法
(四)建立小组契约
(五)小组过程记录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活动设计
1.领会:(1)小组每次聚会的安排;(2)设计小组活动需要考虑的方面;(3)文特认为每个程序活动的要素有哪些
2.应用:(1)小组活动设计的标准
(二)小组初期活动设计
1.应用:(1)小组初期活动设计
(三)建立与维持信任的方法
1.领会:(1)建立信任的方法;(2)维持信任的方法
(四)建立小组契约
1.识记:(1)小组契约
2.领会:(1)小组契约的内容;(2)第一次聚会时制定小组规则的重要性
3.应用:(1)订立契约时小组工作者可以参照的技巧
(五)小组过程记录
1.领会:(1)小组聚会记录
第八章 小组转换期
第一节 组员的特点与工作者的任务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组员的特点
(二)工作者的任务
二、考核要求
(一)组员的特点
1.领会:(1)小组转换期组员的焦虑与挣扎;(2)小组转换期组员的抗拒与防卫;(3)小组转换期组员的冲突;(4)小组转换期组员对工作者的挑战;(5)小组转换期组员争夺权力与控制权
2.应用:(1)小组转换期组员的特点
(二)工作者的任务
1.领会:(1)小组转换期工作者的任务
第二节 小组转换期的工作技巧
一、考核知识点
(一)催化活动设计
(二)催化语句应用
(三)冲突的处理与转化
(四)次团体的处理
二、考核要求
(一)催化活动设计
1.识记:(1)合作性游戏;(2)促进信任关系建立的游戏
2.应用:(1)小组转换期的工作技巧
(二)催化语句应用
1.领会:(1)指出组员的感受,协助组员明白表达感受的重要;(2)帮助参与者明白自己的防卫行为与心态;(3)鼓励组员公开地处理矛盾与冲突,并协助他们认识和肯定其重要性;(4)界定小组成员之间的挣扎,并鼓励组员承担小组发展的责任;(5)鼓励组员对他人作真诚的回应
2.应用:(1)小组转换期小组工作者的有效语句
(三)冲突的处理与转化
1.领会:(1)小组转换期小组工作者对冲突的处理与转化
(四)次团体的处理
1.领会:(1)次团体形成的原因
2.应用:(1)小组转换期小组工作者对次团体的处理
第九章 小组生产期
第一节 组员的特点与工作者的任务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组员的特点
(二)工作者的任务
二、考核要求
(一)组员的特点
1.识记:(1)一体感;(2)互助与改变;(3)信任与接纳;(4)敢于自我表露
2.领会:(1)小组生产期组员的特点
(二)工作者的任务
1.应用:(1)小组生产期工作者任务
第二节 小组生产期的工作技巧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生产期活动设计
(二)特殊组员的处理
(三)过程评估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生产期活动设计
1.识记:(1)“我的自画像”活动;(2)“以讹传讹”活动;(3)“孤岛求生”活动;(4)“艾滋病病人就医”活动;(5)“沉船求生”活动;(6)“大拍卖”活动;(7)“大辩论”活动;(8)“优点轰炸”活动;(9)“缺点轰炸”活动
2.领会:(1)小组生产期的学习活动设计;(2)小组生产期的反馈活动设计;(3)小组生产期如何根据每一个活动的特性进行设计
3.应用:(1)小组生产期的活动设计
(二)特殊组员的处理
1.识记:(1)导师型组员;(2)悲痛者;(3)沉默者;(4)垄断者;(5)满怀敌意者;(6)代罪者
2.领会:(1)小组生产期特殊组员类型;(2)导师型组员的表现;(3)“导师”乐于给意见的原因;(4)小组工作者如何协助“导师型”组员;(5)悲痛者的表现;(6)小组工作者对悲痛者的处理;(7)沉默者的表现;(8)小组工作者对沉默者的处理;(9)垄断者的表现;(10)小组工作者对垄断者的处理;(11)满怀敌意者的表现;(12)小组工作者对满怀敌意者的处理;(13)代罪者的表现;(14)小组工作者对代罪者的处理
3.应用:(1)小组生产期特殊组员类型及处理;(2)特殊组组员的观察与辨别
(三)过程评估
1.识记:(1)本次聚会评估表;(2)小组气氛问卷;(3)小组成长评价表
2.领会:(1)小组生产期的过程评估内容;(2)小组生产期常用的过程评估表
第十章 小组后期
第一节 组员的特点和工作者的任务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组员的特点
(二)工作者的任务
二、考核要求
(一)组员的特点
1.识记:(1)离别情绪;(2)对外面世界产生担心;(3)小组凝聚力消退,呈现松散状态
2.领会:(1)小组后期组员的特点
(二)工作者的任务
1.领会:(1)小组后期工作者的任务
第二节 小组后期工作技巧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后期程序设计技巧
(二)离别情绪的处理
(三)为走进现实生活准备
(四)结果评估
(五)小组结束后的跟进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后期程序设计技巧
1.识记:(1)小组后期工作者的角色;(2)“三件我想改变的事”活动;(3)“水晶球”活动;(4)“祝福语句”活动;(5)“追踪联系”活动;(6)“爱的勋章”活动
2.应用:(1)小组后期程序设计的技巧
(二)离别情绪的处理
1.识记:(1)否定小组终结的来临;(2)组员愤怒情绪的表达类型;(3)组员行为倒退的表现
2.领会:(1)小组后期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反应;(2)小组工作者针对“否定小组终结的来临”情绪的处理;(3)小组工作者针对愤怒情绪的处理;(4)小组工作者对组员讨价还价情绪的处理;(5)小组工作者针对组员的“沮丧伤感”情绪的处理;(6)小组工作者对组员行为倒退的表现
3.应用:(1)小组后期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反应及处理
(三)为走进现实生活准备
1.应用:(1)小组后期小组工作者如何协助组员为走进现实生活准备
(四)结果评估
1.领会:(1)小组结束时对小组的结果评估
(五)小组结束后的跟进
1.识记:(1)追踪访问
2.领会:(1)小组结束后的跟进
第十一章 小组评估
第一节 小组评估概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评估的概念
(二)小组评估的类型
(三)小组评估的意义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评估的概念
1.识记:(1)小组评估
2.领会:(1)小组评估的内容;(2)小组评估的层面;(3)小组成员层面的评估;(4)小组工作者层面的评估;(5)小组整体层面的评估;(6)小组环境层面的评估
3.应用:(1)小组评估的层面及内容;(2)小组评估的特征
(二)小组评估的类型
1.识记:(1)过程评估;(2)结果评估;(3)定性评估;(4)定量评估;(5)事前评估;(6)事中评估;(7)事后评估;(8)跟踪评估
2.领会:(1)过程评估的作用;(2)过程评估的特点;(3)过程评估的内容;(4)结果评估的意义;(5)结果评估的特点;(6)从方法上划分小组评估的类型;(7)从时间上对小组评估的划分
3.应用:(1)小组评估的类型
(三)小组评估的意义
1.领会:(1)小组评估对机构的作用;(2)小组评估对小组工作者的作用;(3)小组评估对小组成员的作用;(4)小组评估对社会工作教育的作用
2.应用:(1)小组评估的意义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小组评估的模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小组过程评估的代表模式
(二)小组结果评估的典型模式
二、考核要求
(一)小组过程评估的代表模式
1.识记:(1)周哈里察觉模式的I区;(2)周哈里察觉模式的II区;(3)周哈里察觉模式的III区;(4)周哈里察觉模式的IV区
2.领会:(1)周哈里察觉模式
3.应用:(1)鲁夫特对周哈里察觉模式的说明
(二)小组结果评估的典型模式
1.识记:(1)二二向度模式
2.领会:(1)如何利用戴伊提出的二二向度模式进行小组评估
第三节 小组评估的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一)实验设计
(二)准实验设计
(三)单一系统设计
(四)测量工具
二、考核要求
(一)实验设计
1.识记:(1)实验性评估;(2)自变量与因变量;(3)前测与后测;(4)实验组与控制组;(5)实验效度;(6)内在效度;(7)外在效度
2.领会:(1)实验设计的三组概念;(2)实验法的典型特征;(3)最常用的实验研究中的随机化步骤;(4)控制变量的主要目的的表现;(5)影响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6)实验的控制方法;(7)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后测设计;(8)控制小组的后测设计;(9)拉丁方格测验;(10)所罗门四个等级设计;(11)多因子实验设计
3.应用:(1)影响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2)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3)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
(二)准实验设计
1.识记:(1)准实验设计;(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模式;(3)时间系列设计模式;(4)配对非等量控制组设计模式;(5)平衡对抗设计/拉丁方设计/轮换设计模式
2.领会:(1)准实验设计的特征;(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的实施步骤与特点;(3)时间系列设计的实施步骤与特点;(4)配对非等量控制组设计的实施步骤与特点;(5)平衡对抗设计/拉丁方设计/轮换设计的实施步骤与特点
3.应用:(1)准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
(三)单一系统设计
1.识记:(1)单一系统设计;(2)AB设计;(3)ABA设计;(4)ABAB设计;(5)BAB设计;(6)多基线设计
2.领会:(1)AB设计的具体做法;(2)ABA设计与AB设计的不同之处;(3)ABAB设计的阶段;(4)BAB设计的过程;(5)多基线设计的模式
3.应用:(1)单一系统设计的主要模式
(四)测量工具
1.识记:(1)小组记录;(2)小组摘要记录;(3)小组进度记录
2.领会:(1)小组记录的内容;(2)小组记录的手段;(3)小组工作中常用的评估量表;(4)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3.应用:(1)常用的测量工具
第四节 评估报告的撰写
一、考核知识点
(一)撰写准备
(二)研究性评估报告的基本格式
二、考核要求
(一)撰写准备
1.领会:(1)小组评估报告的撰写准备
(二)研究性评估报告的基本格式
1.领会:(1)社会工作研究性评估报告框架
2.应用:(1)小组评估报告的具体框架和内容
第十二章 小组工作的运用和反思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运用
一、考核知识点
(一)在青少年群体的运用
(二)在妇女群体中的运用
(三)在老年人群体中的运用
(四)在其他群体中的运用
二、考核要求
(一)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运用
1.识记:(1)榜样示范;(2)行为锻炼;(3)情景感染;(4)竞赛激励;(5)角色模拟
2.应用:(1)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运用
(二)在妇女群体中的运用
1.领会:(1)妇女小组的作用
(三)在老年人群体中的运用
1.领会:(1)运用小组工作方式来实施老年工作的考虑因素
(四)在其他群体中的运用
1.识记:(1)疾病康复小组
2.领会:(1)戒毒小组的作用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本土反思
一、考核知识点
(一)价值与伦理的反思
(二)小组工作技巧的反思
(三)小组工作本土化思考
二、考核要求
(一)价值与伦理的反思
1.识记:(1)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2)社会工作伦理
2.领会:(1)陈福堃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2)宋林飞等人划分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3)王思斌等人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4)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伦理守则对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价值的规定;(5)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指定的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
3.应用:(1)价值观与伦理的适应性;(2)雷默提出的伦理困境的表现及解决的指导原则
(二)小组工作技巧的反思
1.识记:(1)社会化理论;(2)社会资源理论;(3)标签理论
2.领会:(1)小组工作的一般技巧;(2)小组工作技巧得以实施的理论依据
3.应用:(1)小组工作技巧的反思
(三)小组工作本土化思考
1.识记:(1)本土化;(2)小组工作的本土化;(3)小组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4)扎根化
2.领会:(1)小组工作本土化的过程
3.应用:(1)小组工作本土化思考
第三节 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一、考核知识点
(一)在中国开展小组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小组工作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二、考核要求
(一)在中国开展小组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领会:(1)在中国开展小组工作的可能性;(2)在中国开展小组工作的必要性
2.应用:(1)小组工作在中国发展的趋势
(二)小组工作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识记:(1)专业化;(2)小组工作的专业化
2.领会:(1)小组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2)小组工作的教学、实务和研究三结合的挑战
3.应用:(1)小组工作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并进而提出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使自学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掌握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记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理论基础、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于自学教材
《小组工作》,万江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教材共有十二章
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各篇、各章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自学考试者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其次,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注意分清相近的概念、相似的问题,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此,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为此,要求自学者要反复通读、精读教材,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抓重点和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既要理解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容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容来自团体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因此,在自学教材时,应当把团体工作的理论和现实中的团体工作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不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防止自学者中出现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试者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课程的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不要片面的对自学应方式者夸大重点与一般之分,更不要把重点与一般割裂开来,应指导自学应考者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努力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特出内容的重点,同时又要兼顾到一般,切勿孤立地抓重点,以免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疑问轨道。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不定期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任意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不随意提高和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这里,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不能混淆。
3.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基督教青年会由乔治·威廉姆斯创立于( )
A.1834年 B.1844年 C.1851年 D.1859年
2.小组可分为组成小组和自然小组,这种划分标准是( )
A.小组的形成方式 B.成员间的联系 C.小组的结构 D.小组的性质和目的
二、填空题
1.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系统论、场域论和 。
2.实验法的典型特征是随机化和 。
三、名词解释题
1.小组工作
2.小组评估
四、简答题
1.简述小组工作的功能。
2.简述有效的小组领导者的特质。
五、论述题
1.试述小组后期小组工作者的任务。
2.试述小组工作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