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7 信息组织
高纲1456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2117 信息组织
南京理工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信息组织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信息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信息组织是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工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是信息传播的前期准备。因此,信息组织对信息的有序化整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分布普泛性和信息效用个体性之间这一信息利用的矛盾,从而达到甄别信息、精化信息、重组信息的作用。信息组织是信息活动的必然要求,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条件,是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的基础。
现代社会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庞杂性和分散性,人们对于信息需求则呈现出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精良性和时间紧迫性特征。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矛盾的解决必须依赖于高效率的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是一个信息增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杂乱无章的原始信息变成一个有序、精良的信息系统。因此,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利用的基础,没有它就不会有信息检索系统,也就不会有信息检索,更谈不上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旨在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使其具备基本的信息组织知识和技能。要求通过对信息组织含义、过程、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具体操作实践,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考生的信息组织能力,以适应当前环境下信息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
1. 了解信息组织的作用和目的;
2. 掌握信息组织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基本知识技能;
3. 熟悉信息组织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4. 能够结合上述内容进行具体的信息组织实践工作;
5. 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分类》、《主题标引》、《情报检索语言》等课程日益融合为《信息组织》这门课程。《信息组织》课程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分类、主题等信息组织方法,更重要的是包括了网络信息组织、多媒体信息组织等在内的新的多学科知识体系。《信息组织》课程建立在《信息管理学》课程基础之上,是《信息检索》课程的前期准备。《信息组织》课程侧重于在对信息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业务范围及流程掌握基础之上,能够采用专门的方法和工具进行信息分类、标引、编目等信息组织工作,并能将信息组织的结果存储到数据库中,建立信息系统,从而为信息检索提供保障。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包括:信息资源描述项目、分类法、分类标引、主题法、主题标引;次重点包括信息组织原理,主要分类法、主要主题词表。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
指出或说明本课程的重点(包括重点、次重点、一般)或难点,这样可以提醒和帮助应考者更好地学习和把握本课程的内容。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信息组织、信息描述、分类法、主题法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信息组织的原理、信息描述方法、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的内容,理解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信息组织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融汇贯通,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分类表、主题词表的结构和内容,能够进行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识别。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组织工具和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分类和主题标引,给出正确的操作结果。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信息组织导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信息组织的必要性、信息组织的研究领域;
2.熟练掌握信息组织的常见类型、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方法;
3.学会区分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检索系统的资源单元方式和标识单元方式、先组式与后组式、目录、索引、数据库的不同;
3.能运用上述理论方法理解各种信息组织系统与检索工具的组成原理。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信息组织的必要性
1.1.1 信息组织的概念
1.1.2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
1.2 信息组织的形式和检索途径
1.3 信息组织的处理方法和研究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息组织的必要性
识记:①信息组织的概念;②信息资源的概念。
领会:①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
(二)信息组织的形式和检索途径
识记:①文献组织的基本排列方式;②检索工具的类型。
(三)信息组织的处理方式和研究内容
识记:①检索语言的概念;②知识组织系统的概念。
领会:①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做法;②信息组织活动的内容;③XXXX。
四、本章关键问题
掌握信息组织、信息资源、检索语言和知识组织系统的基本概念,理清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的关系,能够按标识特征和检索途径区分检索工具类型,了解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信息组织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控制的依据;
2.熟练掌握信息组织的控制与规范方法及信息组织的特点;
3.学会信息组织的描述控制、词汇控制、句法控制方法,以及检全率、检准率的计算方法;
4.能运用信息组织控制方法对常见词汇进行规范控制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2.1 对信息组织的要求
2.2 信息组织中的控制与规范
2.3 规范控制的依据
2.3.1 逻辑知识
2.3.2 知识分类
2.3.3 信息资源组织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对信息组织的要求
识记:①检全率、检准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领会:①信息组织系统对信息组织的要求。
(二)信息组织中的控制与规范
识记:①句法控制的主要方法;②引用次序。
领会:①词汇控制的范围;②相关因素控制的主要内容。
(三)规范控制的依据
识记:①概念之间的关系类型;②知识分类的主要类型;③文献保证原则与用户保证原则。
领会:①信息资源组织对分类的借鉴。
简单应用:①判别给定概念之间的关系类型。
四、本章关键问题
掌握信息组织中描述控制、词汇控制、句法控制的主要内容,熟悉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信息描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信息描述概念、意义与作用,以及信息描述的规范;
2.熟练掌握基本描述项目、检索点、计算机编码中的MARC格式;
3.学会文献信息描述的基本项目;
4.能运用《文献著录总则》格式描述一般文献。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3.1 信息描述的意义
3.1.1 信息描述的含义
3.1.2 信息描述的规范
3.2 信息资源描述项目、标识和描述级次
3.2.1 描述项目
3.2.2 描述格式和详略级次
3.2.3 描述信息源
3.3 检索点和规范文档
3.3.1 检索点
3.3.2 名称规范档
3.4 计算机编码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息描述的意义
识记:①信息描述的含义;②元数据的定义、作用;③信息描述的主要标准。
(二)信息资源描述项目、标识和描述级次
识记:①著录项目的定义;②基本描述项目的内容。
领会:①文献著录总则;②主要著录项目;③著录项目的符号和内容识别符;④著录格式;⑤著录详略级次;⑥著录信息源。
综合应用:①掌握普通图书的文献著录格式;②进行著录实践。
(三)检索点和规范文档
识记:①检索点的含义;②标目的含义及作用;③参照法的含义和类型,包括单纯参照、相关参照、一般参照;④名称规范档的含义和范围。
领会:①题名检索点的选择方法;②个人责任者检索点的选择方法;③名称规范档的控制作用。
(四)计算机编码
识记:①MARC的含义,结构组成,分隔符。
领会:①信息描述计算机编码的作用。
四、本章关键问题
重点掌握信息描述基本项目、描述级次,图书的著录格式;检索点的选择与参照法,名称规范档的控制方法。
第四章 信息描述工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信息描述工作的要求、程序以及联机编目中CORE系统的功能、元数据创建方式、信息描述工作流程;
2.熟练掌握信息描述的类型(或方式)、题名、责任者、出版项等的描述方法;
3.学会用CNMARC与DC各个字段与元素间互换描述简单的文献或其他资源;
4.能运用CORE、CNMARC与DC结合描述简单的文献或其他资源。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4.1 信息描述工作概述
4.1.1 信息描述工作的要求
4.1.2 信息描述工作的方式
4.1.3 信息描述工作的程序
4.1.4 联机编目
4.2 信息描述方法
4.2.1 题名的描述方法
4.2.2 责任者项
4.2.3 版本项、出版发行项
4.2.4 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
4.2.5 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
4.2.6 提要项
4.2.7 检索排检项
4.2.8 简要讨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息描述工作的要求
识记:①信息描述工作的定义;②元数据在检索系统中的作用;③信息描述工作的方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分为文献编目、档案编目、博物馆藏品编目、网络资源编目,手工编目、机读编目、联机编目,原始编目、复制编目,集中编目、共享编目;④在版编目的定义;⑤书目机构,如OCLC、RLIN、UTLAS、CALIS;④CORC。
领会:①元数据工作的规范要求;②信息描述工作的程序;③元数据创建的主要方式。
(二)信息描述方法
识记:①文献题名的类型;②责任者的类型和责任方式;③载体形态项、文献特殊细节项的含义和类型;④关联项的类型;⑤检索排检项的类型。
领会:①文献题名的著录方法;②责任者的著录方式;③版本项和出版发行项的著录;④传统文献著录规则与都柏林核心集的特点和异同。
综合应用:①能够结合各个著录项的要求利用MARC和DC来描述文献或者资源。
四、本章关键问题
重点掌握信息描述工作程序,以及信息描述中各个基本项目的描述方法,从而实现对文献资源或者信息资源的描述。
第五章 分类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分类和信息资源分类的特征、分类法的类型、及特点;
2.熟练掌握类目体系、标记符号、类目体系的内容,以及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不同特点和类目组织、揭示形式的变化;
3.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分类法及其结构;
4.能运用上述理论对《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结构、标记符号进行分析。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5.1 分类法概述
5.1.1 分类法的意义
5.1.2 分类法的类型
5.2 分类法结构剖析
5.2.1 类目体系
5.2.2 标记符号
5.2.3 说明、注释和索引
5.3 类目体现的建立
5.3.1 类目的划分
5.3.2 引用次序
5.3.3 同位类排列
5.3.4 横向关系的揭示和处理
5.3.5 类名的确定
5.3.6 类目之间的关系及其形式
5.4 网络分类法组织特点和揭示形式的变化
5.4.1 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不同
5.4.2 类目组织和揭示形式的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分类法概述
识记:①分类的含义、信息资源分类的含义;②信息资源分类的特征以及作用;③分类法的定义、类型以及各类型的典型代表。
领会:①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特点、不足;②分面分类法的特点、不足XXXX;③列举组配式分类法的特定、不足。
(二)分类法结构剖析
识记:①分类法的结构组成;②类目体系的含义和组成;③分类号。
领会:①复分表的作用和类型;②分类号的要求;③号码的种类、编号制度,如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顺序-层累标记制、分面标记制,标记技术,如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预留空号法、对应编号法、字母标记法等;④类目索引的类型。
(三)类目体系的建立
识记:①类目、同位类的含义
领会:①类目体系建立的步骤;②同位类排列方法;③横向关系揭示和处理的方法;④类名的选择要求;⑤类目关系的类型,如从属关系、并列关系、交替关系、相关关系。
(四)网络分类法组织特点和揭示形式的变化
识记:①类目、同位类的含义
领会:①网络分类法的特点;②网络分类法在揭示形式上的变化。
简单应用:①调查一个网络分类目录,分析其分类体系的优缺点。
四、本章关键问题
1.分类法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类型
2.同类类目排列的方法、类目关系的处理;
3.网络分类法与与传统分类法相比的主要特点和类目组织、揭示形式的变化。
第六章 国内外主要分类法介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中图法》、DDC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能运用《中图法》分析其结构及使用方法。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6.1 《杜威十进分类法》
6.1.1 发展概况
6.1.2 类目结构
6.1.4 简短评价
6.5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6.5.1 发展概况
6.5.2 类目体系
6.5.3 辅助表
6.5.4 标记符号
6.5.6 简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杜威十进分类法》
识记:①DDC的全称、简称;②DDC的组成、标记制度。
领会:①DDC的主要贡献;②DDC的不足。
(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识记:①《中图法》的全称、简称、版次;②《中图法》的基本大类;③《中图法》的八个通用复分表;④《中图法》的主要辅助符号。
领会:①《中图法》的特点。
四、本章关键问题
掌握DDC、《中图法》的体系结构及基本特点。
第七章 分类标引工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分类标引工作的要求、标引工作程序和分类排架;
2.熟练掌握类目辨析方法、分类标引规则和分类检索系统;
3.学会辨析类目关系以及各类文献的分类原则;
4.能运用分类规则使用《中图法》为一般文献配置类号。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7.1 分类标引概述
7.1.1 分类标引的意义和要求
7.1.2 类目辨析
7.1.3 号码配置方法
7.1.4 标引工作程序
7.2 分类标引规则
7.2.1 基本分类规则
7.2.2 一般分类规则
7.3 分类排架与分类检索系统
7.3.1 分类排架
7.3.2 分类检索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分类标引工作
识记:①分类标引的含义、要求;②XXXX;③XXXX。
领会:①类目辨析的方法;②号码配置方法,包括组配标引的类型、组配次序;③分类标引工作的程序。
(二)分类标引规则
识记:①单主题、多主题;
领会:①基本分类规则;②一般分类规则。
综合应用:结合分类标引规则,利用《中图法》进行文献分类标引。
(三)分类排架与分类检索系统
识记:①种次号,种次号的特点和不足;②著者号码表;③分类索书号。
领会:①同类书排列的作用和方法;②分类索书号的编制;③分类检索系统的类型。
四、本章关键问题
1.类目辨析方法;
2.分类标引工作的程序和分类标引规则。
第八章 主题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主题法的特征、叙词表的结构、编制;
2.熟练掌握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的基本特点,以及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特点或作用,叙词语言的词汇控制方法;
3.学会区分各种类型的主题法,以及叙词表的字顺表、各种索引的使用方法。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8.1 主题法概述
8.1.1 主题法的含义
8.1.2 主题法的类型
8.2 叙词表的结构
8.2.1 字顺显示
8.2.2 系统显示
8.3 叙词语言的词汇控制
8.3.1 词汇选择
8.3.2 词形控制与词义控制
8.3.3 词间关系控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主题法概述
识记:①主题法的定义;②主题法的类型,包括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受控主题法非控主题法,先组式主题法和后组式主题法;③叙词。
领会:①主题法的特点;②标题法、元词法、叙词表的特点和不足。
(二)叙词表的结构
识记:①叙词表的含义;②叙词表的作用;③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的含义和作用;④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
领会:①叙词款目格式和非叙词款目格式;②专有叙词表的作用;③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作用、类型。
(三)叙词语言的词汇控制
识记:①先组词、后组词;②词间关系的类型和参照符号。
领会:①叙词表词汇控制的范围;②词汇间的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
简单应用:①识别出词汇概念之间的关系类型,并用参照符号进行标记。
四、本章关键问题
1.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的基本特征;
2.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特点或作用;
3.叙词语言词汇控制的范围以及词间关系控制方法。
第九章 国内外主题词表介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LCSH、MeSH、《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等主题词表的典型代表。
2.掌握《汉语主题词表》的发展、结构与特点;
3. 掌握《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发展、结构与特点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9.3 《汉语主题词表》
9.3.1 发展概况
9.3.2 主表
9.3.3 附表
9.3.4 辅助索引
9.3.5 概要评价
9.4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9.4.1 发展概况
9.4.2 《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的结构和特点
9.4.3 《主题词-分类号对应表》的结构和特点
9.4.4 概要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汉语主题词表》
识记:①国内外主要主题词表,包括LCSH、MeSH、《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社会科学检索词表》;②《汉语主题词表》概况;③《汉语主题词表》附表的组成,辅助索引的类型。
领会:①《汉语主题词表》的特点;②《汉语主题词表》的不足。
简单应用:运用《汉语主题词表》对文献进行简单主题标引。
(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识记:①《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的构成要素;②《主题词-分类号对应表》的构成要素。
领会:①《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特点;②《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不足。
四、本章关键问题
熟悉《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国内两大主题词表的发展、结构与特点。
第十章 主题标引和主题检索工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主题标引的作用、标引方式和主题手工检索工具的编制方法;
2.熟练掌握主题标引方法、主题标引规则、主题检索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学会区分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区别、主题分析方法、主题结构、主题概念转换方法,各类文献的主题标引原则;
4.能运用各种主题标引规则使用《汉表》标引一般文献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0.1 主题标引概述
10.1.1 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异同
10.1.2 标引方式
10.2 主题标引方法
10.2.1 主题分析
10.2.2 主题概念的转换
10.2.3 标识的确定
10.3 主题标引规则
10.3.1 主题标引的基本规则
10.3.2 各种主题、信息资源类型的标引
10.4 主题检索工具
10.4.1 手工主题检索工具
10.4.2 主题机检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主题标引概述
识记:①主题标引的含义、类型;②受控标引、自由标引;③标引方式的类型,如整体标引、全面标引、对口标引、综合标引、分析标引等。
领会:①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异同;②各种标引方式的特点。
(二)主题标引方法
识记:①主题分析的含义;②主题类型;③主题结构;④主题概念的直接转换、分解转换。
领会:①主题标引的过程,包括主题分析、主题概念的转换、标识确定;②联结主题的关系类型,包括应用关系、影响关系、比较关系、因果关系、倾向关系;③单元主题、复合主题,显性主题、隐性主题;④主题分面公式;⑤主题分析常见问题及克服方法。
(三)主题标引规则
识记:①组配标引、交叉组配、限定组配。
领会:①主题标引的查词规则;②组配标引规则;③单主题信息资源的标引规则;④多主题信息资源的标引。
综合应用:能运用各种主题标引规则使用《汉表》标引文献。
(四)主题检索工具
识记:①主题检索工具的类型;②手工检索工具的类型和组成;③主题款目;④单纯参照、相关参照、一般参照;⑤主题机检系统。
领会:①主题检索系统中参照的作用。
简单应用:①主题检索工具的排列。
综合应用:①主题倒排档的生成。
四、本章关键问题
1.主题分析与主题结构中各主题要素的一般公式、主题要素的转换方法;
2.主题标引的查词规则、组配规则各种主题与类型的信息资源标引规则。
第十一章 自然语言检索与标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自然语言标引和检索的类型、关键词索引的编制步骤及关键词法的特点、文本检索的实现方式,自动主题标引和自动分类标引的类型;
2.掌握各类关键词法款目的排列方法、关键词法的性能,文本检索技术、后控词表的词汇控制方式、特点。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1 自然语言概述
11.2 关键词语言
11.2.1 关键词法概述
11.2.2 关键词语言的类型
11.2.3 关键词索引的性能
11.3 文本检索
11.3.1 文本检索的发展
11.3.2 文本检索系统的存储模块
11.3.3 文本检索系统中的检索技术
11.4 后控词表
11.4.1 后控词表的概念
11.4.2 后控词表的特点
11.5 自动标引
11.5.1 发展概况
11.5.2 自动主题标引
11.5.3 自动分类标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自然语言概述
领会:①自然语言标引和检索的类型。
(二)关键词语言
识记:①题内关键词索引KWIC、题外关键词索引KWOC、双重关键词索引。
领会:①关键词索引编制的步骤;②关键词法的特点;③关键词索引的优点和不足;④关键词语言的改进方法。
简单应用:能够基于文献题名编制关键词索引
(三)文本检索
识记:①文本检索的含义;②文本检索系统的组成模块。
(四)后控词表
识记:①后控词表。
领会:①检索系统中词汇控制的方式;②后控词表的特点。
(五)自动标引
识记:①自动标引的含义和类型;②自动主题标引的含义和类型,包括自动抽词标引、自动赋词标引;③基于关联词表的自动赋词标引和基于中介词典的自动赋词标引;④自动分类的含义和类型,自动归类和自动聚类。
领会:①自动抽词标引的主要方案;②自动归类的步骤。
四、本章关键问题
1.各类关键词法的款目排列方法、关键词法的性能;
2.后控词表的词汇控制方式、特点.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共性部分)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共性部分)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注:如果教材是推荐选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信息组织》,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马张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共 2 学分。
根据学习对象成人在职业余自学的情况,并结合本专业的要求、本课程的特点,本大纲提出如下学习方法:
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信息组织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本课程内容涉及信息组织的各个方面,知识范围比较广泛。自学者应在全面系统学习各章节内容,深刻领域信息组织的理论;识记信息组织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
2.本教材共11章,各章内容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关联,形成了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信息描述、分类法与分类标引、主题法与主题标引、自然语言标引与检索等知识模块,建议学生在自学时一个知识模块所涉及的几个章节应该串起来学习,以便加强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3.信息组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自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感性认识,切忌死记硬背,通过应用实践操作来更深刻地领会教材内容,将知识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素质,以提高自己的信息组织实践能力。
五、应考指导
1.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在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影响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的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不要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注:一般会涉及到公共政治课、公共管理类、经济管理类、法律等社会科学有关专业的相关课程,其内容所占比例约为10%—15%。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大纲,要在本大纲里提醒个人自学者、社会助学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此事。)
3.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
4.课程分为五部分,分别信息组织原理、信息描述、分类法与分类标引、主题法与主题标引、自然语言标引标引与检索,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约分别为:15%、30%、20%、20%、15%。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采取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
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
6.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其中应用题可能涉及著录项目识别题、叙词款目项识别题、词间关系构建题、索引编制题等题型。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下列概念之间的关系哪一种属于不相容关系( )
A.同一关系 B.交叉关系
C.并列关系 D.包含关系
参考答案: C
2.由一个中心编目机构进行编目,想其他机构提供编目数据的编目方法,称之为( )
A.共享编目 B.集中编目
C.复制编目 D.联机编目
参考答案: B
二、填空题
1.信息描述的作用包括:识别、定位、检索和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选择
2.DDC是国外使用最广的文献分类法,它的全称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杜威十进分类法》
三、名词解释
联机编目
参考答案:
联机编目是在联机状态下进行编目操作、提供编目数据、建立联机检索工具并提供各种信息描述产品的信息描述活动。
四、简答题
简述信息描述工作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准确。信息资源的描述应真实反映信息资源的特征,记录数据必须来源于记录对象,能为用户提供可资判断的客观数据;
(2)规范。信息资源的描述应严格遵守相应的描述规范,尽可依照规范文档的格式或控制词表提供规定;
(3)完备。即描述项目必较完备,可以从各种特征对数据进行检索操作。
五、应用题
1. 著录识别题:以下是某一图书馆图书目录卡片,请根据图书著录格式分析题中标注各项的含义。
信息组织①/马张华②.-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③,2009④
334页⑤:25cm.⑥
ISBN 978-7-302-17155-3⑦:CNY42.00⑧
I. 信... Ⅱ. 马... Ⅲ. 信息管理-高等学校-教材 ⑨Ⅳ. G203⑩
参考答案:
① 正题名 ② 责任者 ③ 出版者 ④ 出版日期 ⑤ 页数
⑥ 尺寸 ⑦ 国际标准书号 ⑧ 价格 ⑨ 主题 ⑩ 分类号
2. 概念关系构建题:请用“D”、“Y”、“S”、“F”、“C”等参照符号为下列每组叙词或非叙词标注概念逻辑关系,并将答案填写在题后横线上。
参考答案
①Y; ②S; ③S; ④C; ⑤C;
⑥D; ⑦C; ⑧F; ⑨F; ⑩Y。
3. 索引编制题
例1:请对下列文献集合,依据作者姓名拼音建立作者拼音索引。
005001 李中敏 005002 陈磊斌 005003 伍生 005004 刘在然
005005 朱大勇 005006 陈敏英 006001 冉在中 006002 龙在江
006003 袁玲 006004 袁卫平 006005 王光荣 006006 杨三然
007001 袁元山 007002 王新 007003 陈妮 007004 刘冲
007005 薛三宝 007006 张万潮
参考答案:
C
陈磊斌 005002
陈敏英 005006
陈妮 007003
L
李中敏 005001
刘冲 007004
刘在然 005004
龙在江 006002
R
冉在中 006001
W
王新 007002
伍生 005003
X
薛三宝 007005
Y
杨三然 006006
袁玲 006003
袁卫平 006004
袁元山 007001
Z
张万潮 007006
朱大勇 005005
王光荣 006005
例2:请为下列文献记录编制主题倒排档
登录号 标引词
1034 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
1035 银行管理体制 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
1036 企业形象 企业管理 银行管理体制
1037 企业管理 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
参考答案:
金融体制改革 1034 1035 1036
企业管理 1036 1037
企业形象 1037
银行管理体制 1035 1036
中国 1034 1035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