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59 高等教育管理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高等教育管理》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而设的一门专业课。
《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是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及面临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对高等教育管理的认识及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征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涵义、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两重性,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概况,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课程内容
(一)施泰因与《管理学》,国外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形成,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现代管理涵义的阐释和基本属性的分析,如西方各学派对管理的定义,马克思关于管理涵义的揭示,管理概念的综合界定。
(二)高等教育管理四个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工作性质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性;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有其自身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人际关系活动过程,存在着大量的学术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受到更多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学科性质:(1)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认识的分歧,现代教育行政学的两大源流:公法学的行政学和技术性的行政学。(2)高等教育管理学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重性。(3)高等教育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
三、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涵义。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目标、对象、过程。
(四)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两重性。
(五)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考核要求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涵义。
识记: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涵义。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属性。
应用: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工作性质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性;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有其自身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人际关系活动过程,存在着大量的学术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受到更多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
(四)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两重性。
识记: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理解:两重性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分析两重性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实践意义。
(五)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识记: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两大源流。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应用:分析高等教育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
第二章 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对象、教育管理目标、教育管理过程的概念,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征,了解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和管理三种活动,教育活动与教育管理活动的区别,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适应性与稳定性、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管理与服务四种关系,高等教育管理规律与原则的关系,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一)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的联系与不同,教育目标与教育管理目标之间的依据和保证、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高等学校存在的三种活动和三种过程:教育、科研和管理。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征:作为高等教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能动性,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交织和统一。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主要关系:适应性与稳定性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不同特点。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管理的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四个环节。德鲁克与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三)原则和规律的涵义及其关系,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主客观一致性、层次性、两重性。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教育管理活动。
(二)教育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
(三)高等教育管理过程。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征。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与规律的涵义及其关系。
四、考核要求
(一)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
识记: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对象、教育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教育管理过程的涵义。
理解:高等学校存在的三种活动和三种过程:教育、科研和管理。
应用:分析教育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性。
识记:规律与原则的涵义;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征。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适应性与稳定性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不同特点。
(三)规律和管理原则的关系。
理解: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主客观一致性、层次性、两重性;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特点。
应用:分析规律与管理原则的关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的基本内涵,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各条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二、课程内容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的内涵: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的有效配合,并充分地考虑社会环境中诸因素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的内涵:依靠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管理。
(四) 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的内涵:根据各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 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的内涵: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的内涵: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办较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的内涵。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的内涵。
(四) 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的内涵。
(五) 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的内涵。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的内涵。
四、考核要求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的内涵。
应用: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应用: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的内涵。
应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四) 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的内涵。
应用: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五) 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的内涵。
应用: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的内涵。
应用: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章 发展观和高等教育发展方针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一)“发展”与“增长”的概念与区别,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的内涵: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系统内部,各部分要按合理的比例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规模和适度的涵义,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三个指标;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专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的内涵,做到结构合理的基本要求;提高质量的要求;规模效益的内涵,增加效益的要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发展与增长的概念,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三)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专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
(四)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基本要求。
(五)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一)全面的发展观。
识记:“发展”与“增长”的概念,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的内涵。
理解:“发展”与“增长”的区别。
(二)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
识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
识记:规模适度的内涵,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专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的内涵,规模效益的内涵。
理解: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三个指标;增加效益的要求;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时代性、全面性和多样性要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
应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要求。
第五章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涵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高等学校战略规划的内容,了解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知识经济的特征,战略规划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成功战略规划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一)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内涵,即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对策,四个要素有机联系的整体关系。
(四)高等学校战略规划在高等学校管理中运用及其发展,德鲁克、申达尔、霍斯默、彼特森等人的理论观点;高等学校战略规划的内容:社会环境分析,学校现状分析,战略指导思想的选择,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实施的对策;成功的战略规划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三个面向”的基本原则。
(二)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四个基本要素。
(四)高等学校战略规划的内容。
四、考核要求
(一)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理解: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
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
识记: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对策的内涵。
理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战略规划与管理。
识记:高等学校战略规划的内容。
理解:德鲁克、申达尔、霍斯默、彼特森等人的理论观点,成功的战略规划的特点。。
应用:高等学校战略规划制定的基本步骤与具体实施。
第六章 高等教育体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高等教育体制的概念、构成要素,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了解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的理论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国外高等教育体制的主要模式、改革趋势及重要启示。
二、课程内容
(一)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概念,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政治、科技体制和教育自身规律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政府、社会和各级各类高校及其基本关系,国外发展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演进、主要模式、特点及其改革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内容: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举办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概念。
(二)高等教育体制的构成要素。
(三)高等教育体制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关系。
(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考核要求
(一)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的理论依据。
识记: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机制的概念;
理解: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政治、科技体制和教育自身规律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体制的构成要素。
识记:高等教育体制的三个构成要素。
理解:高等教育体制的构成要素的基本关系;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模式与改革。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识记: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理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应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第七章 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调节作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调节作用,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概念与区别。了解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和反作用的基本关系,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二、课程内容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所表现的两个方面;以行政手段为基础和以市场为基础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高等教育不同于企业的特性:个人学费不等于教育产品的成本,高教产业不能以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经营的目标。
(二)市场机制的概念,市场机制主要构成因素:价格、竞争、供求和赢;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的主要表现:一是毕业生就业与招生,二是对办学资源的配置,三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四是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
(三) 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作用的局限性:部分调节而不是全部调节;作用的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与高等教育特点不可克服的矛盾。
(四)高等教育商品化和市场化辨析。
三、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
(二)高等教育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三)高等教育不同于企业的特性。
(四)市场机制及其主要构成方式。
(五)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四、考核要求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
识记:高等教育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高等教育不同于企业的特性。
(二)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识记:市场机制及其主要构成因素。
理解: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的主要表现。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
理解: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作用的局限性。
第八章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概念,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手段,了解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必要性,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关系,高等教育评估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国外有代表性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在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四项主要任务,政府合理管理高等教育的五条原则。
(二)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政策指导,教育立法,财政拨款,教育评估。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概念,教育政策具有的指明方向、规范行为、协调关系的作用,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关系,我国现行的主要教育法规,高等教育评估的概念,进行高等教育评估应当注意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三)中介机构在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缓冲器”作用。国外有代表性的中介机构,如: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日本的大学审议会、美国的基准协会。
三、考核知识点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四项主要任务。
(二)政府合理管理高等教育的五条原则。
(三)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
(四)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概念。
(五)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关系。
(六)高等教育评估应当注意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四、考核要求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理解: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四项主要任务。
(二)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
识记: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评估的概念。
理解: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政策指导,教育立法,财政拨款,教育评估。
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关系。
应用:进行高等教育评估应当注意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三)中介机构在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缓冲器”作用。
理解:中介机构在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缓冲器”作用。国外有代表性的中介机构。
第九章 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家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有关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高等学校内部动力和约束机制的涵义,了解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学校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主要方式。
二、课程内容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赋予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国家法律法规关于高校办学自主办学的规定。
(二)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及其具体实施。
(三)高等学校自我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高等学校内部动力及其来源: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师干部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高等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的涵义,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高等学校自我约束的主要内容。
(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三种方式。
三、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二)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三)高等学校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及其来源。
(四)高等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的涵义。
(五)高等学校自我约束的主要内容。
(六)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三种方式。
四、考核要求
(一)确立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
理解:确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意义。
(二)明确办学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识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理解:明确办学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要求。
(三)建立高等学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
识记:高等学校内部动力及其来源;自我约束机制的涵义。
理解:高等学校自我约束的主要内容。
(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管理。
理解: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主要方式。
第十章 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的概念,组织与管理的关系,高校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特点,了解经典学派、行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思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二、课程内容
(一)组织的涵义,管理跨度的内涵,正式结构的特征,经典学派、行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组织思想。
(二)高等学校组织的特性、组织成员个人的特性和工作中行为的关系,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特点:高等学校组织管理的多目标性,高等学校是松散连接的组织系统,高等学校是若干专业化知识集团的密聚体,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事业单位双重权力的矩阵结构。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要把重心放在系(院)一级,要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民主管理,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
三、考核知识点
(一)组织的涵义,组织与管理的关系。
(二)经典学派、行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思想。
(三)管理跨度,组织的正式结构的特征。
(四)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特点。
(五)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及其改革。
四、考核要求
(一)组织与管理。
识记:组织的界定
理解:组织与管理的关系。
应用:西方经典学派、行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及实践应用
(二)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特点。
识记: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四个特点。
理解:高等学校组织的特性、组织成员个人的特性和工作中行为的关系。
(三)关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几个问题。
理解: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要把重心放在系(院)一级,要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民主管理,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四个问题;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的领导与决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领导和领导体制的概念,领导与一般管理的主要区别,高等学校决策的主要特点,科学决策的程序,了解高等学校领导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长制与委员会制的内涵、利弊,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领导体制的特点及其启示,适合中国特点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建立。
二、课程内容
(一)领导的涵义,领导与一般管理的主要区别,领导体制的内涵,高等学校领导需处理的几个关系: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学术领导的关系,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领导和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群众关系。
(二)高等学校决策的主要特点:复杂性,政治性,学术性,社会性;现代科学决策的程序: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明确决策目标;制定备选方案,进行比较选择;领导选定方案,做出决定;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实行追踪决策。高等学校科学决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三)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决策体制在领导体制中的地位,一长制与委员会制的内涵、利弊,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领导体制的特点及其启示,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
三、考核知识点
(一)领导的涵义,领导与一般管理的主要区别。
(二)领导体制的内涵,高等学校领导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三)高等学校决策的主要特点。
(四)现代科学决策的四个基本程序。
(五)高等学校科学决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六)一长制与委员会制的内涵、利弊。
(七)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
(八)主要发达国家领导体制的特点及其启示。
四、考核要求
(一)领导与管理。
识记:领导和领导体制的涵义。
理解:领导与一般管理的主要区别,高等学校领导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二)高等学校决策的主要特点。
识记: 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
理解:高等学校决策的主要特点。
应用:高等学校决策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识记:一长制与委员会制的内涵与利弊。
理解:决策体制在高等学校领导体制中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领导体制的特点及对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启示。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职能和素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管理者决策指挥层的职能:决策与规划,组织与用人,指挥与控制,协调与教育;管理服务层的职能:为领导服务,为基层和师生群众服务。了解高等学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相关素质要求,大学校长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的意义,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二、课程内容
(一)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职能。决策指挥层的职能:决策与规划,组织与用人,指挥与控制,协调与教育;管理服务层的职能:为领导服务,为基层和师生群众服务。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解决管理与服务矛盾的关键:正确对待教师,理解尊重教师的集体要求。
(二)高等学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政治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体等素质。
(三)大学校长称为教育家的条件,应具有的特点,蔡元培、张伯苓、竺可桢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四)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三、考核知识点
(一)决策指挥层的职能。
(二)管理服务层的职能。
(三)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解决管理与服务矛盾的关键。
(四)高等学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五)教育家的条件和特点。
(六)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四、考核要求
(一)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职能。
识记:决策指挥层的职能;管理服务层的职能。
理解: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二)高等学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识记:高等学校管理者基本素质内涵。
理解:高等学校管理者的其它素质要求。
(三)大学校长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
理解:大学校长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的意义,教育家的特点。
(四)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理解: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合理结构的基本要求。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章的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考生能够把握住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的命题范围更加明确,以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知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学习者应达到的能力发展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
识记:要求能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识记是初级层次的要求。
理解: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内涵,能把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运用,可分为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运用,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运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运用,是要求在简单运用的基础之上,运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掌握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
自学教材:《高等教育管理学》,姚启和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要在全面系统学习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指定教材共12章,每章既有侧重,又有联系。考生在自学本课程时,首先,应全面系统的学习各章的内容,在了解总体知识结构,弄清各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再去识记相关的概念、原理,理解其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应在上述基础上掌握章节的重点。
2.要把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考生应在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的同时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程序、方法,并学会正确地使用一些基本的方法。
3.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进行学习。考生应在自学中,注意把课程内容同我国及国外的现实高等教育管理与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以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刻地领会教材内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概念原理等的识记、理解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和提高考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的内容是全面地,而且重点和一般是相对而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强调把重点内容的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考生引向猜题、押题。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应用占5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按难易程度可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三个等级类别。在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所占分数比例一般为: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举例略
二、名词解释题
1.高等教育管理
2.效益性原则
3.领导体制
三、简答题
1.简述规律与管理原则的关系。
2.简述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
3.简述高等学校决策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
1.试用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论述高等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2.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进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