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核心考点之三纲要

时间:2018/4/29    阅读:2758

第三部分:纲要部分
1、辛亥革命
① 新三民主义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名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② 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④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2)主观原因: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表现: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
(3)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是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
⑤ 孙中山精神
(1)热爱祖国、现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2)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3)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4)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意义
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2)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3)确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段斗争的目的——消灭解决,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②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3、中国革命新道路
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A.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B.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C.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2)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D.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E.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3)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A.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B.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4)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D.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4、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2)内容:
A.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意义: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经验: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做出的。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经验。
(5)遵义会议后,党对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的解决
A.政治路线:
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B.思想路线:
a.1941年,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增强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与能力。
b.党的七大正式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5、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1)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关键词:

  • 相关阅读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