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下乡 是不是扯犊子?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四月
近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领军人物DJI大疆创新宣布推出一款智能农业喷洒防治无人机——大疆MG-1农业植保机。
此举一出,既标志着大疆创新在专业级市场的尝新与探索,也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于无人机在农用领域拓展的热切讨论。随着市场概念的炒热与政府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继消费无人机市场之后,又一波热钱与团队涌入农用级分领域并不是无可能。
而在此之前,针对无人机农用级市场一次全面而客观地解析则显得十分必要。
一、现状:性价比成最大的门槛
植保无人机,指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主要是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喷洒药剂作业。与传统植保作业相比,理论上,无人机植保作业具有精准作业、高效环保、智能化、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为农户节省大型机械和大量人力的成本。
但就现阶段国内应用与推广的实际情况而言,其性价比、实用性上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进行调查与搜索,针对国内代表性的涉农林领域无人机品牌与产品信息进行了汇总。
图一:代表性涉林领域无人机厂商信息汇总
图二:代表性植保无人机产品信息汇总
近8万元的起步价对于国内一般种植规模的农户家庭而言,仍是一个望而却步的价格;同时,虽有相比人工喷洒高出数十倍的高速作业效率为优势,但其平均20kg的最大载荷量与参差不齐的续航时间却为其总体工效上大打折扣。
毕竟在人工喷洒与无人机作业之间,还存在管道作业、拖拉机作业等多种动力方式可供选择。
二、需求方:农业科技看似美好 操作性与实用性却面临尴尬
随着政府与农业相关部门在科技投入力度方面的加深,“农机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保无人机的购置成本。但现阶段而言,据智东西了解,真正引入植保无人机的省市仍集中在农业规模较大、发展水平持中的地区,且多为当地农业局统一购入的方式。
对于需求方的植户而言,这是件利民的好政策;但另一方面,从供应商角度而言,由To C的商业模式转换成To B的政府生意,这中间的跨度和障碍值得玩味。